我们跟随李楼乡张巷村的村领导走到了一个院子里,这是烈士陶万国二哥陶万宏的家,陶万国的墓碑也就在这个院子后面的坡地上。
陶万国,1964年生,家住李楼乡张巷村,兄弟姐妹四个,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一个妹妹。“当时生活特别困难,父亲在外面打工,老母亲一个人照顾我们……”我们的思绪逐渐跟着陶万宏的描述被拉到那个年代……
陶万国从小就特别忠厚老实,一心只有读书学习,他的梦想就是上军校。入伍之前,他在太平小学教了两三年左右的书,村里很多是他带出来的学生,对陶老师都是极为敬佩。1982年11月,陶万国放弃了安稳的教师岗位,怀着军校梦光荣地成为了济南军区某部201师炮兵团指挥连侦察班战士。“1982年11月3日,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再见时已经是三年后,部队首长护送着他的骨灰盒来家……”陶万国的二哥说到这里已然泣不成声。虽然陶万国经常会给家里写信,但也是寥寥几句,据陶万宏描述,他不喜欢多言多语,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多累多辛苦都不让家人知道。随后陶万宏带着我们来到了陶万国的墓碑上,此时天空中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我们看着陶万宏一遍遍擦拭着陶万国的照片,眼里满是悲伤。“本来他是葬在烈士陵园里的,但是父母由于太过思念,就把墓迁移到这里,战友们集资修缮了一下,他的人缘特别好,每年都来几十人看望,最多时百余名战友来看望他……”
与陶万国二哥陶万宏告了别,我们辗转来到陶万国的战友——刘华训工作的地方。
刘华训热情地接待我们,便娓娓道来:“他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经常在被子里看书。说话总是带着笑容。”刘华训打开桌子上战友们给陶万国扫墓的纪念册,至今,作为同乡和战友陶万国的音容笑貌还是那样难以忘怀。说着说着,刘华训再也撑不住思念之情,落了泪,“太可惜了,他那么老实的一个人,学习那么优秀,一辈子就想上个军校,差点就考上了……”
陶万国从新兵班分下连队后,因为念过高中成绩好学历高,训练刻苦成为骨干,被抽调到团指挥连当侦察兵。期间,陶万国一直在为考军校做准备,没想到那场战役来得那么快,带走了陶万国也带走了他的军校梦。
陶万国所在部队接到了上战场的通知,人人都写了请战书,都是同样的一句话:“宁向前一步死,不向后半步生!”1985年2月13日,还没来得及回家过春节的陶万国就随着战友们从淄博出发远赴战场。上战场之前,陶万国把一套棉衣棉裤交给刘华训,并嘱托他:“这次去不一定能回得来,如果有什么意外请把我这套衣物交给我的老母亲,让她留个念想。”
在和敌方反复抢夺211高地长达十几天的日子里,陶万国和兄弟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5月31日,为了抵近侦察,给炮兵提供敌方准确的军事坐标,陶万国和一名战友深入阵前侦察,不幸被敌军发现,他们藏身的猫耳洞被炮弹炸塌了,两名年轻的战士再也没有出来……“陶万国,陶万国!听到请回答,请回答……”陶万国和战友再也没有回答,他们牺牲在执行侦察任务中。陶万国那年不满22周岁!
为了解更多情况,我们又来到了陶万国另一名战友郭启忠这里。郭启忠和陶万国不仅是战友也是初高中同学,感情也非常好。“老实、认真好学,就爱读书。”郭启忠告诉我们陶万国是这样的一个人。那时候201师上前线的是配合67军作战的,抽调的都是部队的业务骨干。“万国个子不太高,很壮实,又灵活,爱学习成绩好,脑子也特别够用,再加上训练不怕苦,迅速掌握了很多侦察兵必需的军事技能。”所有人对陶万国的评价都很一致。
从郭启忠这里,我们又知道了陶万国一件感人的事迹。
1985年元旦过后,陶万国到博山买了瓷器准备回家看望母亲时,接到了参战命令,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请战书,高唱着:“再见吧,妈妈,当我们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您!”然而,当战友们真的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时候,陶万国却永远不能回来看望亲爱的妈妈了……聊到这,郭启忠也难以掩饰悲伤的情绪,眼中布满泪水。他告诉我们,这些年每当有困难感觉坚持不下去时,就会去陶万国的墓上坐坐,和战友一起回忆那段最热血也是最辛苦的峥嵘岁月。
“本为乡间一书生,投笔从戎进军营。护卫南疆洒热血,不为功名却盛名。”这是陶万国墓碑上战友们给他题写的墓志铭。这段话也同样永远刻在了我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