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杜爱元老先生时,他正坐在床头看着关于国家外交的新闻报纸,还没聊几句,我们就被他笔直的腰杆、抖擞的精神、铿锵的语调所折服。在与他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的眼中始终带着光,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近70年,但当年杜爱元老先生在朝鲜战场上经历过的那段峥嵘岁月,却仍然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名叫杜爱元,1931年6月出生,今年90岁,安徽庐江人,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杜老于1951年2月参军,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步兵90师270团3野12连,于1954年10月入党,先后在步兵师机炮连和水利师当战士,杜老在朝鲜时间并不长,之后又被派去大别山剿匪了。
杜老和我们回忆当时的情形,他在部队是负责重机枪的,杜老告诉我们那个机枪是苏联援助的,很重,需要几个人配合着才能使用,他就是负责专门背子弹的。有一次战役是在山里打的,“当时我们在山下,敌人在山上,按理说我们是处于劣势的,但是他们心虚!因为我们都不要命!”这场战役战士们不分昼夜的持续了近两个礼拜。杜老激动地和我们说起那场战争的细节,我们听得热血澎湃。
杜老1954年转业到治淮委员会测量总队参加治淮工作,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他始终勤勤恳恳地工作,并刻苦学创过文化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杜老于1954年12月荣立一等功,1953年9月荣立二等功,1951年10月荣立四等功。他谦虚地说“活都是大家一起干的,我只是比较幸运能被看到而已!”他四次被评为劳模,两次出席过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英模会,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嘉奖,多次被刊登在报纸杂志上。
提到英模会,那可是杜老这辈子最难忘的事。1955年9月21日,他作为安徽省首届工业劳模,光荣的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会上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会后与毛主席合影,还应邀参加了国庆招待会和建国6周年的国庆观礼。
回忆到那段岁月,杜老眼眶湿润,他带我们来到一个小屋子,里面有一个古老的木箱子,杜老用布满老茧的双手颤颤巍巍打开箱子,翻出那一块块勋章和证书,以及他这一生最重要的珍藏——与毛主席的合影。杜老的家人告诉我们“这全是他的宝贝,平常都不叫我们碰!都给锁起来的。”可见这些东西对杜老有多珍贵。
杜老拿出那张黑白照片,兴奋的告诉我们,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珍贵的照片,因为与毛主席合影是他一生的荣耀。在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端坐在前排的中央,神采奕奕,笑容满面,而当年的杜老风华正茂,表情虔诚,激动,幸福地接受毛主席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杜老说:“那次我听说能见到毛主席,所有人都非常高兴”合影时杜老被安排在第五排,与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仅隔三个人,是个非常好的位置。杜老说他时常回想毛主席接见时的场景,心里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1962年3月,杜老调到蚌医附院工作,无论是在食堂做管理员,下放泗县长沟农村劳动,还是在基建科工作,当福利科副科长,他都把兢兢业业工作作为传承荣誉最好的方式,用岁月不断擦亮荣誉的奖章。我们问杜老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时,杜老笑着说“那还有什么话讲吗?现在的日子太好了,三个孩子都很好,是医生和护士,政府每年都来看我好几次,我看病也不要钱,身体不舒服了就去医院,国家都能给我治!”我们与杜老交谈时,90岁的他已有些耳背,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早已深入骨髓,历经沧桑岁月,须发花白的他从未后悔曾经的选择。
如已经退休赋闲的杜老,仍然关心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他经常戴上老花镜学习时政和新党章,读书笔记写得一丝不苟。在家里,他还经常给自己的儿女们讲毛主席的故事,平时还教小孙女念毛主席的诗句。“毛主席在我们心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杜老说,他想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工作,力争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