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寻迹龙子湖——十大历史街巷:国 治 街

发布时间:2021-07-02 16:59 来源:龙子湖区委统战部 阅读次数: 字体:【  

1913年倪嗣冲在火车站对面建立安徽督军公署,房屋建筑沿大马路向西,直至当时的道德街(今延安路)。公署西北直到淮河边的这片地方,先后出现了电灯厂、电报局、邮政局等机构。二马路铁路东几条南北小街,把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连接起来。首任蚌埠警察局长姓邵名伯飞,为了在公署前沽名钓誉,最先把靠近电报局与督军公署西侧的小街,命名为“伯飞路”。

当时的蚌埠,由于淮盐引岸,淮河流域盐粮市场正在蚌埠形成,但常土匪滋扰,安商护商成为商埠发展大计。警察局下虽有辑私队,而市场治安越治越乱。队长郭华亭,是个青帮巨头,收有400多名徒弟。这些人也算是五花八门,成分极为复杂。除了少数人是工商界老板家的小开,更多的则是地痞、流氓、土匪、惯窃等,他每天都在干着危害社会的勾当。邵伯飞这位警察局长,却对郭华亭丝毫不敢触动。为安商护商之需要,公署成立蚌埠警察专局,任用马祥斌为局长,强化市场的治安。马祥斌局长上任,拒绝了郭华亭对自己送礼拉拢。通过侦破土匪抢却二马路商家的案件,果断把主谋郭华亭与他的青帮徒弟,在商店前斩首示众,震动蚌埠商埠。接着,在火灾后治理城市时,命名了二马路铁路以东的“国治街”“国安街”、“国庆街”,同时,也成了商埠市场有序发展开端。随着国治街向南延伸到大马路,旧时的“伯飞路”渐渐销声匿迹。

国治街地处督军公署及其电灯厂等机构之间,街面虽然不大,而让人牵挂的事情也不少。街东侧的北头,是蚌埠有名当铺巷。1931年淮河特大水灾,蚌埠及皖北的许多百姓飢寒交迫,在生命线挣扎的时候。徐州来的军阀李华甫和督军公署的军阀尹寿民勾结,从中央銀行、中国银行、交通銀行、江苏銀行贷款20万大洋,通过唐少侯出让土地,在这里开了“永成当铺”。那些面黄肌瘦的搬运工人,从皖北与各县逃难来的灾民,抬着家具,脱下身上的衣服,急着当几个钱,立即就到饭店充饥。而李华甫很快发了大财,还在国治街设立了“李公馆”。尹寿民在二马路铁路东盖起了几百间瓦房,并以己的名字命名,把这一片住宅的巷子命名为“寿昌里”(现为勤俭里)。新中国成立后当铺巷立即消失。稍南的仁寿里,隐蔽存在着中共长淮特委机构,那里皖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领导机关。


图为:位于国治街与二马路的东北方交汇处的凤阳路第一小学

国治街二马路的东北方交汇处,是今天的凤阳路第一小学。它原来曾河北旅蚌同乡会,在宝兴面粉厂业主杨树诚资助下办的“河北小学”。杨树诚生河北盐山县,家庭极其贫困,幼年曾沦为丐童。后跟随英籍矿师学得英语口语,但却没曾读书。后来,他在创办矿务及面粉业的生涯中,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受邀出任河北同乡会会长,以每月拿出100袋面粉作为师资,1947年9月开办了“河北小学”。学校有5个初小班,教师10名,收学生200余人。他每次乘黄包车来到学校,总要看望学校师生。每次对孩子们总是说“我从小没上过学,你们要好好了念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扩大,学生达到760名,随街道更名使用现名。

图为:1949年建园的蚌埠市机关幼儿园,位于国治街西侧

国治街北段西侧是唐家花园,与这条街相连。解放蚌埠时,接管的军队从淮河北岸渡河,首先占领唐家花园及国民党的机关。新中国初期,中共蚌埠市委机关曾一度在这里办公。唐少侯在花园里建的水池假山,紧靠着国治街西侧,当时,为解决机关人员孩子入托管理,就把水池景观北沿的舞厅,作为幼儿园。这座单层舞厅,四面带回廊,辟有休息间,不便分班,而且容纳的幼儿有限。机关迁出后,经过改建,面向国治街打开大门,成为最早的蚌埠市机关幼儿园。当年那些入托这里的孩子,不少人虽然年逾花甲,依然对这里充满儿时成长的甜密回忆。


图为:位于国治街北段西侧的唐家花园。新中国初期,中共蚌埠市委机关曾一度在这里办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