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蚌埠,美誉珠城,缘起于龙子湖畔为古采珠之地。
龙湖上游,今人所称的徐桥,明代初期,原名“珍珠桥”,因人们在此取蚌采珠,始得其名。见于史志,有清光绪年间《凤阳县志》记载:“今凤阳长淮卫至蚌埠二十里内,土人取蚌,往往得珠”,这里曾是“古采珠之地”。
龙子湖流入淮河处,常有急流缓水相冲,激荡成珠,浪花四溅。每当曙光初照,或日落霞飞,游人到此,可见水珠随波流动,犹如无数闪光的珍珠,向东滚滚而去,列为凤阳八景之五“蚌埠流珠”。
龙子湖盛产的珍珠,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年代。
《尚书·禹贡》曾对淮夷地区盛产河蚌暨珍珠作了记载。那时的淮夷地区,就在今天淮河中下游的一带。蚌埠到凤阳地界之内,大小十几座山,许多涧湾,汇集下游,在淮河南岸的洼地,恰好被东西两侧的曹山与雪华山约束,洼地变成了河道。上古时代,淮水漫流,从涂山之南转而向东,曾在这条河道注入淮河。 夏禹之后,淮水才由荆涂山峡顺流而安澜。
龙子湖以徐桥为界,上为涧湾,下为湖面。古桥下,多为河湾滩涂。这里饵料丰富,阳光充足。河蚌为浮游生物,正需要这种天然良好的水域环境。聚集河蚌的浅水滩,便成了人们采集珍珠的好地方。所产的珍珠,上贡夏、商、周王室,故有“淮夷宾(古代珍珠的一种名称)珠”之说。遥想当年,龙子湖畔,阳光下的小石桥,蚌壳银光闪烁,珍珠晶莹剔透,“珍珠桥”闻名乡里。后因当地徐氏寡妇捐修之后,才改称“徐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淮河治理,龙子湖已经成为灌溉、蓄洪、养殖的天然水域,面积达到353公顷。它东临曹山,西靠雪华山,南倚芦山,可谓三面青山抱绿水,山水相得益彰,是人们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具有综合旅游功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总面积51.4平方公里。上个世纪七十年末,在开通蚌埠向东出口道路时,沿胜利路向东穿过龙子湖,修建了一座公路大桥,并将它重新命名为“珍珠桥”。
今天的“珍珠桥”下,依然是采珠之地,成为蚌埠城市标志性的景观。
从曹山下的渔趣苑踏上九曲桥,就进入了这片风景秀丽,水质优良的养殖场。早在1958年,就建成了一个拥有4200余亩的养殖水面。湖内有青、草、鲢、鳙等鱼类,以及青虾、白虾、绒鳌蟹几十个品种。天然的老蚌怀珠,因上世纪初铁路通车,以及龙子湖节制闸的原因,不复存在。但是,淮河蚌埠段淡水所产的圆顶珠蚌、青壳蚌、湖蚌、褶纹冠蚌、珍珠蚌、短褶矛蚌,都是产珠的天然母体。1972年后,养殖场选用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开始人工育珠。所产珍珠颗粒饱满,色泽纯净,品质优良,用于装饰及保健医疗,受到消费者欢迎,远销海内外。采珠之地的传统,用人工培育的科学方法得到延续。
今天,人们登上珍珠楼,置身于湖光山色,绿柳碧水之中,远眺珠城高楼巍巍,而眼前的珍珠桥下,银白色育珠浮球,在宁静的水面上闪烁发光,展现出迷人的珠光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