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龙子湖十景之——津浦大桥

发布时间:2021-07-09 14:48 来源:龙子湖区委统战部 阅读次数: 字体:【  

蚌埠,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一说起蚌埠的历史就不能不提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自从1911年建成通车,铁路带来的不仅仅是淮河南岸一处渡口的繁荣,更催生了蚌埠市的诞生和兴起。可以说,这座桥见证了蚌埠百年沧桑的发展变迁。


1909年11月,淮河大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正桥共分9孔8墩,采用固定型桁梁桥设计,桥身实长1815英尺(约553米),两端各建引桥一座。梁底距最高水面35英尺(约10.7米),桥上架单轨铁路。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中方主管与外籍设计师通力合作,施工人员热情高涨,同时还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气压沉箱法修筑,不但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而且克服了淮河洪水,最终于1911年5月竣工,成为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

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津浦铁路南段沿线都遭遇到战火侵袭。当时,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负责津浦路沿线的对日作战,蚌埠地区则由桂系廖磊的第7军,东北军于学忠的第51军共同驻守。由于交战双方实力悬殊,蚌埠守军后撤至淮河北岸小蚌埠,同时为了阻挠日军进攻,于2月2日主动炸毁了淮河大铁桥。

据史料记载,国民军撤退时炸毁了6座桥墩和7孔钢梁,其中,第一、三、六号桥墩破坏较轻,第二、四、五号桥墩破坏较重。当年2月,日军占领蚌埠后,因战争需要对大桥进行了修复,工程历时八个月有余。日军清理了桥墩残基,在原墩基之上接着浇铸混凝土恢复桥墩,并在多个桥孔上更换了新的桁梁。


1949年初,淮海战役已接近尾声,国民党军刘汝明部、李延年部由蚌埠南逃,淮河大铁桥又一次遭到破坏,导致第三、四、五、六、七等五孔桥梁全部落入水中,第三、五、六号桥墩水上部分,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解放军铁道兵团三支队奉命赶到蚌埠,在暂时难以修复的大铁桥西边,建造一座木便桥。在修建便桥过程中,参与建设的党员和战士以革命事业为重,夜以继日地忙碌,先后有六人因此而壮烈牺牲。时至今日,在大桥南岸的大堤上,人们依然能看到当年树立的“建桥烈士纪念塔”。一年之后,修桥工程人员克服技术困难和国民党飞机的干扰,全力以赴加紧施工,最终让淮河大铁桥再次修复通车。

进入新世纪,蓬勃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铁路物流提出了新要求,跨河铁路桥再次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2001年,铁路部门在淮河大铁桥下游25米处又修建了淮河铁路二桥至此,淮河铁路大桥双桥并立、双向通车,成为千里淮河上的一道壮丽风景。

百年淮河大铁桥不仅见证着蚌埠市的变迁成长,更用它刚健的身躯持续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作为蚌埠开埠象征的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1982年被列为蚌埠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淮河大铁桥及周边地区已被纳入淮滨风景区,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