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路横铁路以东几条南北街道北端连接着“三马路”,在新中国初期开展的治淮运动中,改为“治淮路”。这条道路名称的改变,实在非同小可。它象征着滨淮城市蚌埠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老蚌埠的“三马路”形成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它从洋台子向东,经国庆、国安、国治街口,最初只到东边的老电灯厂。路南经过菜市街是余庆里,唐家花园后墙。过了国治街路口,唐少侯的儿子曾开办有笑歌舞台。路北从洋台子向东一带,浙江同乡会最早此建立的“四明公所”,兴办有四明小学。学校门前的空地上,出现东游艺场。1931年淮河大水淹到这里,自然消失。从这里到淮河边,大部分都是些贫民居住的低矮房屋或棚户。三马路再向东过老电灯厂,是一片被称为“北湖”的洼地,与龙子湖入淮口相连。那里的居民为了防御洪水,也只能筑台而居,都是今天“叶台子”、“王台子”的前身,还有些零散的河漂庵子。沿淮的河滩荒地上,附近居民种些靠天收的庄稼,还有烧窑货、制蚊香的个体户,也是老蚌埠称作“东岗”以外的荒郊景象。
新中国成立初期,淮河遭遇了1950年重大洪灾。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淮河流域广大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治淮运动。由于蚌埠地处淮河流域中心地位,1952年国家水利部门的淮治委员会机构设在蚌埠,办公机关驻地就在三马路国治街以东。淮委高达五层建筑楼群,从三马路北侧崛地而起,非常壮观。随后,淮委又在附近设立建筑工程局、工程总队、测量总队、土壤总队、地质勘探大队、淮委文工团、印刷厂、职工宿舍,面积达到24000方米。淮委向西的三马路北侧,还有一栋栋造型别致,单体排列的两层小楼,曾是水利专家和外国的专家团的驻地。被当地居民称为“小红楼”。同时在附近建立淮委医院。淮委机关以东的三马路北侧,建有安徽水利科学研究所。由于这些原因,1955年三马路更名为“治淮路”
图为:1952年,水利部淮治委员会办公机关在三马路国治街以东 图为:1953年的淮委医院(现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位于淮委向西的三马路北侧
从三马路到治淮路的变化,对于蚌埠城市而言,其意义远远不在于名称,而是反映着新中国治淮的伟大成就,在一座滨淮城市的区域,消除水患之后,迅速得到的拓展。像蚌埠这样的沿淮城市,水之利害而共存。虽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是皖北商埠,其城市基础设施却非常薄弱。1931年淮河洪灾来临,市区一片汪洋,当时有“船行于市,鱼跃于庭”之说。直到1939年日军侵占蚌埠时,为进行殖民统治搞得所谓“护城”,强行市民在街区外围东、南、西三面挖起濠沟,筑成一条土围,形成带有军事封锁性质的“南岗”、“西岗”、“东岗”。后来的两次洪灾时,权作防洪土坝,却难以抵御。而淮河铁桥以东南岸“北湖”洼地,1934年才修筑了一条长约3.5公里的小堤,1943年汛期大水破堤后,三年后才得到加修培厚,逐渐形成蚌埠城市防洪圈堤的雏形。
新中国初期1950年的那场淮河洪灾,因原有的圈堤单薄,且不完善,洪水涌入西部洼地城区,北面淹没顺河街;三马路以东,曹山脚下1.68公里的堤坝几处冲破,洪水淹没到宋台子、王台子,全城洼地一片汪洋。第二年全市开展的治淮运动,重新修筑城市圈堤,经1952年对蚌埠圈堤再次进行加高,堤顶由原来22.4米高到23.0米。但1954年准河流域特大洪水,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蚌埠淮河铁桥水位与圈顶设计高程基本相平。许多干部、群众在情况危急之中,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手挽手连成人墙,挡浪护堤,以“人在堤在,水涨堤高”精神,与洪水搏斗。省防汛指挥部调集滁县专区民工3万人,宿县专区民工3100人,淮委调治淮总队7000人,支援蚌埠圈堤和准河堤防加工程。经过多方及时抢救,终将化险为夷。为了确保城市安全,接着再次修复加固的圈堤。经过1956年汛期洪水考验,为保证临河面堤坡经受被风浪袭击,修筑块石护坡。最终让圈堤经过历年洪水考验,安然无恙,固若金汤。
图为:2014年,龙子湖区政府搬迁到治淮路706号
治淮在蚌埠筑起的圈堤,首先使治淮路直到龙子湖的城区洼地,在免受洪水浸害的安全环境下,真正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条原来不到半里路长的三马路,更名治淮路后,已经建成龙子湖老城区贯穿东西的主干道,它西起国庆街,东至龙子湖圈堤,全长4.10公里,路宽7至24米。由最初的土石路面统一修成混凝土路面。 1958年淮委医院更名为“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从蚌埠到沿淮地区广大城乡,人们仍然习惯的把它叫作“淮委医院”,足见人们的对治淮情结是多么深厚。
图为:治淮西路向东
也许,治淮路真正的内涵,确实超出它的路名,它给人们留下了太多无法忘怀的记忆。这条路上不仅还保留着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机构,省水利电力厅疏浚处。在路两旁附近,还有从当年船舶修理所发展起来的蚌埠船厂、淮河航运局,淮河水文站、淮河河道管理局等部门。以治淮路为主干,生发出的道路,诸如长淮路、沿淮路、淮滨路,无不是因当年治淮而获得摆脱洪水浸扰之后,才辟成的道路。纵横道路之间,从无线电六厂、东风化工厂、八一化工厂、自行车总厂、汽车大修厂,以及第五中学、第九中学,粮食学校、电子技术学校都曾在这里崛起发展。如果与解放前老蚌埠城区面积相比,这片拓展城区已经相当于它的四倍以上。经过近十几年来城市开发建设,已经变成龙子湖繁华的老城区。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宽阔的治淮路上,如果提及“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还应当说,蚌埠是治淮成功拓展建设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