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龙子湖十景之——汤和古迹

发布时间:2021-07-12 09:17 来源:龙子湖区委统战部 阅读次数: 字体:【  

湖伴水英魂,独向长空诉壮志;

青山埋忠骨,惟有明月听松涛。

龙子湖畔,曹山北坡,汤和墓古迹园两侧的楹联,把明代汤和一生的辉煌与遗憾,精辟地作了概括。


汤和,濠州(明代凤阳)人,生于元末的1326年,他是帮助朱元璋开创明代江山的功臣,同时又是带领浙江一带人民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生前被封“信国公”,死后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汤和大智若愚,功成身退,把家乡凤阳作为告老归终之地。归葬龙子湖畔,又深藏他与朱元璋之间那些难忘的故事,将近七百年来,令人回味无穷。

少年时代的朱元璋,曾随父母流落凤阳东乡,与汤和为邻。两个少年,一起放牛、玩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朱元璋家搬到凤阳西乡,两人才分手。

朱元璋十七岁那年,失去父母和亲人,出家当了小和尚,云游淮西三载,再回寺庙,元末的战乱与灾害,使他在庙里仍无法生存。正当走投无路之际,一位军人来找他,自称是濠州来送信的。他拆开一看,却是汤和的手迹,上面写道:今四方兵乱,人无宁居,乡间田野并非能够自保。我已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望你速来,共成大业。出家已七年的朱元璋,此刻心情十分矛盾。想去从军,但他还难舍僧人的衣钵。云游四方,毕竟是自在生活。信佛不算卦的朱元璋,无奈中求人起了一卦,因得个大吉大利,才决定随汤和投了红巾军。由此可见,汤和对朱元璋开创明朝的影响非同一般。

朱元璋投红巾军后,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提拔亲兵九夫长,统领军队,许多的同辈军官并不心服,而比他年长资深的汤和,却很尊重他。郭子兴逝世,朱元璋独创江山,汤和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先后帮他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西北,而后平定四川。理当封为“国公”。朱元璋却因他守常州时,对自己发过牢骚,论功行赏时,迟封了八年。后来受封的汤和,更加谨慎。年届六旬的汤和,朝中位高权重,自知朱元璋对他放心不下,主动请求回归故里。朱元璋大喜,专为他在凤阳建造府邸。

其间,大明江山频频遭遇倭寇侵犯,使朱元璋大为震惊,但在他滥杀功臣之后,加之不少将军或衰老,或死去,可作抵挡的重臣已经不多。年老的汤和,听从朱元璋的召见,请他勉力为自己“走这一趟”。汤和义不容辞,临危受命,亲赴东南沿海,御敌屡屡获胜,为国再立功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一,汤和他在南京上朝,突然患瘫痪症,口不能言。朱元璋大惊,前往探视,惋惜良久,感叹晚矣!让他回乡养病。当年十月,朱元璋因想念自己少年时代的朋友,又命汤和儿子护送他来京。此刻相见,谈及往事,两人已是老泪纵横。

次年八月初七,汤和在凤阳的府邸去世,年享七十。讣告传至南京,朱元璋十分伤心,罢朝三日。而后又亲自撰写祭文,派亲王去吊唁,办理丧事。

朱元璋逝世后,建文帝元年,应汤和长孙请求,由明初鸿儒方孝孺撰写了汤和《神道碑铭文》,历述这位开国元勋、抗倭民族英雄汤和的辉煌的一生。然而,没过几年,方孝孺因反对朱棣夺取帝位,株连十族,汤和墓前《神道碑铭文》亦遭逐字凿去。


历经沧桑的汤和墓园,幸运地留存至今。由于他位高金多,墓室在历史上多次被盗。1973年发掘时,还从墓中发掘清理出了元青花大罐等一百多件珍贵文物,汤和墓得以保护修缮。

汤和墓园内,其墓室为大型单券式砖石结构,分前后室和一侧室,共38.5平方米。步入享殿,可以祭悼汤公,可以穿过墓道;进入地下墓室,通过圹志、文物感受历史;也可以驻足墓傍,聆听阵阵松涛。先生此去归何处,莫要问,朝入青山暮泛湖。

享殿前方的神道长225米,两侧有6对石像雕塑,前端有高6.35米神道碑。人们凝视着那一尊尊石雕武士、马、羊、狮塑像,还在忠实地守卫着汤和这位明代开国功臣。遭到凿字损毁的神道碑,经受了数百年风雨剥蚀,仍然挺立,仿佛在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这位足智多谋的汤公,功成身退,为我们留下的威严与荣耀。  


2006年9月28日,在纪念汤和诞生680年的时候,汤和古迹经过再次修缮开放。墓前享殿两侧,新建了偏殿。来自温州地区的代表,为追悼当年汤和抗倭的丰功伟绩,敬献了汤和抗倭的戎装铜像。园区增设了明代建筑风格的“汤和墓古迹园”大门。这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汤和墓园景区,在山青水秀的龙子湖畔,与凤阳明皇陵、中都城、龙兴寺等景点,连接了“明代古迹旅游专线”,成为今天人们弘扬爱国主义游览胜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