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下半年计划

发布时间:2024-09-24 09:45来源: 龙子湖区民政局浏览量: 【字号:   打印


今年以来,龙子湖区民政局锚定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聚焦主责主业,有力有序推进民政各项工作。现将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推进“老有康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养老保障持续扩面。截至目前,为全区8000余名老人发放80岁以上高龄津贴173万元,为400余名困难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24万元,并对自愿享受上门补贴的老人提供5万元的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服务。

2、适老化改造落地生效。根据家庭实际状况和老人需求,已完成全区78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重点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居家环境改善、室内行走便利、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五个方面功能,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降低了老人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

3、助餐机构稳步运营。深入推进助餐服务,2024年助餐项目主旨从增点覆盖转变为保障服务质量。依托现有助餐机构,鼓励发展利于老年人就餐服务的多种经营模式。现已建成的乡街老年食堂已全部运营,食堂就餐老人数为3378人、就餐34万人次,发放补贴金额48万元,老人充分享受“家门口就餐”的便利。

4、养老机构安全运行。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检查,降低安全风险。组织开展安全集中检查3次,召开安全生产工作推进会3次,制发问题整改清单9份,督促养老机构对照问题逐一整改。依托祥和老年公寓推广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先后制定174项标准,其中修订服务提供标准74项、服务保障标准87项、服务通用基础标准13项。开展养老机构智慧消防项目为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站点提供消防安全一站式托管服务。

(二)推进“弱有众扶”,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1、兜底保障到位。及时提高城乡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着力在社会救助精准化上出实招,确保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收入信息精准核对、救助资金精准发放、保障政策精准衔接、救助需求精准供给。截至目前,全区保障城乡低保1857户、280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422万元;保障城乡特困供养人员161人,累计发放供养及护理补贴资金164.86万元;实施临时救助401人次,发放救助金117.97万元,实现救助帮扶困难群众覆盖率100%。

2、救助效能提升。一是狠抓业务培训。采取以会代培的方式对各乡(街)民政所负责人进行培训,通过文件解读、答疑解惑、个案研讨等途径,确保经办人员吃透文件精神,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服务。二是优化审批效能。聚焦群众关切,将社会救助审批期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特殊情况可延长至25个工作日),提升办理效率,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三是宣传救助政策。以“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日”为切入点,发放政策宣传单1400余份,基层群众对于救助政策的知晓率、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四是拓展购买服务。全年投入7.7万元购买服务,在7个乡(街)开展社会救助绩效评价调查,在曹山街道开展“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新模式工作试点,有效提高了救助准度和服务精度。

3、设立“救急难”互助社。自设立以来,筹集资金196.3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77人次,发放资金5.52万元,推进了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目前已完成3万元启动资金的筹集工作,下一步将继续指导53个村(社区)有序注册。

4、未保精准关爱。一是落实保障措施。切实做好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服务工作,2024年发放生活补贴累计26.2万元。探访困境儿童200余人次,对摸排发现的7名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办理了待遇申请(3名符合条件的低保儿童正在变更实施无人抚养儿童待遇)。二是关爱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家庭走访,建立健康档案,关注儿童心理状况,协助开展早期干预或转介。持续推进“童乐同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通过开展爱心陪伴、科普阅读、户外拓展等方式,推进关爱服务工作精准化、专业化、常态化。今年以来共开展主题活动6场,100余名儿童参加。三是摸排流动儿童。打通部门信息壁垒,对接区卫健委提供0-6岁健康管理服务对象中流动和留守儿童数据,对接区教体局提供4-14岁在园、在学的流动和留守儿童数据,将汇总的6403条流动和留守儿童数据分解至各街道。截至目前已初步筛查1735人,比对核实1032人,采集数据927人。

(三)规范社会事务,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1、残疾人福利供给。加强残疾人福利政策宣传,抓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审批和资金发放工作。截至目前,为1951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133.53万元,为969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69.69万元。2024年全区新建2个精神障碍社区站点,为300余人次开展规范精康服务,有效提升精障患者自我照顾、社会交往等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2、婚姻服务优化。婚姻登记处优化升级后,集婚姻登记、婚姻家庭辅导、颁证仪式等功能为一体。同时,加强婚姻登记员队伍建设,开展《民法典》等业务知识学习,完善婚姻档案资料的管理。持续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工作,为有需求的夫妻心理疏导等服务,今年以来共调解270余对。

(四)加强综合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我区共有社会组织118家,其中社会团体38家,社会服务机构80家。今年以来新成立登记社会组织11家,社会团体4家,社会服务机构7家,办理变更登记14家,注销登记5家。以年检为抓手强化社会组织管理,重点解决“僵尸”型社会组织问题,截至目前,全区74家社会组织参检。确定合格47家,基本合格27家。对未参加年检的21家社会组织及时告知其业务主管单位并发布了限期整改通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整治,通过自查并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2024年未发现乱收费情况。

二、亮点工作

(一)搭建专业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引入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助力区级孵化中心培育发展,打造陪伴式的成长发展空间。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自成立以来,共有32家社会组织入驻孵化中心,开展活动30余场次,累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形成了活动开展与基层治理相融合的良好局面,获得了居民的点赞和好评。

(二)深化婚俗改革重塑文明新风。以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区为契机,深化婚姻领域移风易俗改革工作,重点打造机关场所、颁证基地、文化场地三类阵地,以“爱在龙子湖区 相许共白头”为主题开展婚俗系列活动,为推进婚俗改革提供良好支撑和特色载体。结合文化特色,先后建设李楼乡张巷村移风易俗示范厅、建新社区婚俗长廊,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024年以来,举办4次婚俗改革进社区宣传活动、2场集体婚礼和集体颁证仪式,发布《推进婚俗改革“婚事新办、喜事简办”倡议书》,不断加强婚俗改革宣传,引导婚姻当事人自觉摒弃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旧俗陋习,宣传文明向上的婚姻家庭文化。

(三)推进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将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纳入民生工程任务项目,出台《龙子湖区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推进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养老机构服务补贴、建设运营管理、护理人员培训、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积极探索利用现有养老资源开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如,建新社区“亲邻驿站”是集养老助餐、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照护和家庭支持为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装修工作,正在进行第三方运营招募。龙湖养护院在养老机构基础上进行社区升级改造,目前改造已经结束。

(四)整改违规违建墓地确保成效。一是广泛动员宣传。通过悬挂条幅、树立整改告知牌、发放倡议书以及村民微信群、小喇叭等方式和载体,广泛宣传政策,最大限度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二是强化对标整治。共计摸排违建墓穴1424座,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整改率100%。其中,草山东坡共排查违建墓穴480座,已全部完成整改,共计拆除硬化面积1152㎡、硬化栏杆745m;薛李山共排查违建墓穴210座,已全部完成整改,共计拆除硬化面积578㎡、硬化围墙637m;两山共计植树补绿1700棵,铺设草皮4000㎡。其他区域共排查违建墓穴734座,已全部完成整改。三是将李楼乡公益性公墓纳入村庄规划,推动草山历史安葬点转化为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完善公益性公墓使用林地备案手续工作,赴省民政厅和省林业局协调备案工作。

三、2024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将为入驻孵化中心的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服务,开展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项目策划、项目管理、志愿者管理类培训讲座及沙龙活动,开展外出学习活动,定期开展社工人才专业培训等。融入街道民政服务站整体服务中,为社区内的生活困境群体及有精神康复需要的对象提供人文关怀服务、社区康复训练、心理疏导、事前预防、危机介入,实时支援、个案跟进等服务。提升其自我照顾、社会交往、职业技能等能力,促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使其更好地融入社区、回归社会。
    (二)持续提升社会救助综合能力。将按照序时进度在9月底前,完成53个村(社区)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全覆盖。10月底前,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完成救助,完善运作机制。12月底前,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作用充分发挥,形成“衔接有力、社会参与、综合施策、救助及时”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持续加大养老服务领域支持。一是加强与财政部门协同,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加快省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支出进度,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支撑。二是通过助餐服务以点破面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模式,完善建立社区居家养老。
   (四)常态长效开展殡葬领域问题整治。一是坚持疏堵结合。加快推动公益性公墓林地备案工作,建设乡镇级公益性公墓,满足群众就近安葬需求。二是推进“人防+技防”。更换调整责任心强的护林员,加强日常巡查,坚决防止新增违建墓地。加大技防投入,推进全区所有山林进山口监控全覆盖。三是深化移风易俗。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倡导简约庄重、文明生态的殡葬新风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