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类预警信息】构建四级反诈体系筑牢全民安全防线
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探访北京反诈“神经中枢”——构建四级反诈体系 筑牢全民安全防线
近日,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走进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大楼,探访北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中心一片繁忙景象: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滚动着各类预警信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民警紧盯屏幕,指尖在键盘上翻飞。一场场为守护群众“钱袋子”而与诈骗分子争分夺秒的战斗正在持续进行。

“每一条预警信息的背后,都关联着一个可能受害的家庭。”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政委张楠介绍。随着技术迭代升级,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与类型也在不断翻新。为此,北京市公安局于2012年专门成立刑侦总队十支队。该支队主要承担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通过构建、完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加强行业治理,推动通信、金融、互联网行业落实反诈责任,并牵动各分局做实追赃挽损、精准宣防及四级劝阻等工作,全力压降发案与损失。今年以来,已牵动全局刑事拘留电诈及关联犯罪嫌疑人3200余名,同比上升24.4%。
日前,清华大学一位老师接到自称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的电话,称其开通了价值百万的保险业务,若不立即取消,下月起每月将扣取800元费用。该老师在对方指引下准备操作。当对方提出通过屏幕共享协助操作时,老师心生疑虑,立即联系学校保卫处反诈劝阻中心,从而得知这是一场骗局,及时避免了财产损失。

“2021年以来,在原有的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反诈体系基础上,我们创新在高校、社区、企业等建立第四级反诈中心。”张楠表示,目前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30余所高校以及某短视频平台公司等单位建成102个由社会力量参与的第四级反诈中心,通过“身边人劝身边人”的方式,实现快速高效沟通,切实提升劝阻成功率。
预警劝阻是守护群众财产安全的最前沿。今年3月,市民刘女士在某租房平台发布房源信息后,收到一自称“有意租房”的陌生男子添加好友的请求。对方谎称是某金融交易所主管,以租房为切入点逐步与刘女士建立联系,仅10余天便使刘女士坠入“爱河”。随后,男子以工作不便为由,让刘女士登录一个外汇投资网站代为操作。刘女士看到对方频繁获得高昂收益,便在对方诱导下开户。4月8日,刘女士在多个银行网点支取现金40万元,计划次日交给男子指定的联络人。
“刘女士深陷‘杀猪盘’陷阱,已被深度洗脑。我们通过警银联动机制发现她面临重大被骗风险,多次电话劝阻,遭其强硬拒绝。”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副中队长高山说,4月9日,系统再次弹出高危行为预警。反诈中心立即启动见面劝阻,会同街道反诈中心的劝阻员火速上门。“我们给她讲法律、摆案例、揭穿骗术。经过近20个小时苦口婆心地劝说,她才如梦初醒,最终保住了40万元的血汗钱。”高山说。
这一成功案例展现了北京市反诈中心四级劝阻机制的实际效能。据介绍,中心依据线索风险等级,综合采取上门见面、短信提醒、智能预警等方式,对潜在受害人进行精准劝阻,并不断优化流程,有效提升劝阻实效。

此外,北京市反诈中心持续优化涉诈资金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及时解冻和资金返还制度,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资金追查效能,最大化追赃挽损。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副支队长李宇介绍,中心联合通信、金融、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深入推进涉诈“资金链”治理,督促金融机构严格落实“实名实人实操”制度,深入推进“断卡”专项行动,落实实名制与联合惩戒措施,深化行业源头治理,全面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压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
“我们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在类似怀柔区这样的知名旅游目的地,让游客一进入该区域便收到反诈提醒短信。”李宇说,结合入住登记提醒等措施,2024年“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期间,怀柔区接待游客240余万人次,实现了电诈案件“零发案”。
在提升全民反诈意识方面,“精准滴灌”式宣传策略效果显著。针对新出现的骗局,如今年年初的“百万保障”“冒充老板骗会计”等,北京市反诈中心采取点对点的方式,对退休人员、各类企业工作人员等特定人群进行上门提醒或电话沟通,实现相关诈骗警情短期内大幅下降。同时,中心与市税务局、市人社局协调对接,组织各区对200余万名财务人员和400余万名老年人开展精准宣传,有效增强了重点人群的防范意识。中心还会同市委网信办,牵动各主流网站平台针对“银联会议”“中银会议”“抖音会议”等涉诈App开展10余次专题防范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