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9年12月25日在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龙子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繁重艰巨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五篇文章”,创新实干,砥砺前行,较好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核心优势得到巩固强化,部分短板问题实现改善升级。“活力新城、创新高地”在珠城东部熠然生辉。
今年,我们发力科创内核驱动,创新引领标杆地位突出。台嘉玻纤产品下线量产,使得本区硅基产品在国际电子玻纤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全国首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我区成功下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彭寿院长成功入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蚌埠“本土院士”零的突破。中恒新材料电熔氧化锆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全省第一。中建材显示材料公司入围第四届市政府质量奖。一年来,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投产,13个省“大新专”项目开、竣工百分百完成。全区31家规上企业全年投入研发经费3亿余元,从事研发人员达千人以上,获得省、市科技奖补资金6000余万元。
今年,我们聚焦高质量发展,平台经济招商聚力突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探索科技、商贸等平台经济模式,先后落地了龙湖科创园·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国国际贸促会“企业服务中心”等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科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总部平台等现代服务业。至年底,新建各类平台可实现税收3.7亿元。
今年,我们深化治理模式改革,基层社会管理翻开新篇。“社岗通”全科服务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中国社区报》专题刊登我区试点工作经验。国家民政部、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和省内外党政代表团先后来我区调研观摩,并参选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创新经验评比。带动示范效应初步形成。
今年,我们不断优化城区格局,绿色生活刷新市民感知。重点项目加速推进。高铁新城深度谋划,启动区征迁完成。蚌埠站提升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水蚌线外迁、蚌五高速建设加快。棚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全年超目标实施征迁项目15个,征收2500户,完成计划任务的108.7%。街心公园、文化步道、文明实践广场随处可见,城区PM2.5平均浓度改善水平位于全市前列。碧桂园、东鼎名人府邸等项目即将建成,老城面貌得到持续改善。山水相依,城镶景中的龙子湖区宜居宜业的印象感知愈加突出。
今年,我们注重提升群众获得感,民生服务领域亮点纷呈。全年完成20项民生工程,涉及民生多个领域。作为教育领域综合含金量最高的考核奖项,我区连续获得了省、市党政教育督导考核优秀等次。5000多平方米的区文化馆全面投入使用,游泳馆已在招标,图书馆完成装修设计,能够提供万册图书的6个共享书屋和阅读点布局完成。超额完成文化惠民工程任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区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春雨工程”优秀项目。先后有10件作品在安徽省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奖。
今年,我们财政收入逆势上扬,发展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面对减税降费等普惠性政策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严峻形势,主动作为,努力挖潜增收,财政收入逆势上扬,预计增幅可达23.4%。财政总量首次突破15亿元,一般收入突破10亿元, 是近三年三县六区中唯一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的县区。总量排名打破十年来始终第九的局面,位次实现提升。
一年来,困难多于预想,结果好于预期。我们勤抓不懈,围绕五大领域做好功课:
(一)围绕产业发展,持续壮大经济实力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预计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5亿元;进出口总额1.38亿美元。财政收入达到15.7亿元,增长23.4%,连续三年增速排名全市第一;技术改造投资20亿元,增长150%,增幅排名全市第二。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工业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全年完成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4个,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90亿元。液力机械、宏业药业、神舟机械、中航三鑫、富博医药、中恒新材料、中建材信息显示、海螺水泥、金威滤清器等9家企业站稳全市三十佳工业企业。全年培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家并通过国家科技部公示。积极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安徽省创业创新大赛。服务业质量稳步提升,总部经济发展取得突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7%。发展引擎强劲有力。开展全员招商、驻点定向招商,派驻招商联络小组7个,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口腔医院、龙湖科创园等重大项目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成功签约。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核心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谋划实施硅基项目26个,入驻企业16家,2019年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长22.8%,年内实现硅基产值39亿元,在全省14个示范基地考核中名列前茅。蚌埠高铁工贸园区全年14个项目投产,14个项目在建。谋划5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争取到市级1733万元全部项目资金支持。开展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分解,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重大项目落地和“双控”工作保持良性平衡。
(二)围绕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加大“四送一服”工作力度。组建13个工作组,全年走访企业657人次,解决企业难题86件,举办资本对接、人才招聘等活动18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梳理行政审批事项,目前全区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整合至1078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程网办得到实施。全面施行“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免费为初办企业刻章1000余枚。正式接入国家政务服务一张网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区四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初步贯通。“互联网+监管”系统初步建成。“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正式接轨启动。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
“科创+产业”深入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得到快速提升,武汉科技大学、解放军装备保障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科研院所先后与骨干企业签约合作,建立新兴产业发展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航三鑫技改完成,全产业线实现了“机器换人”。中建材光电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企业。通过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项。申请获得制造强省、制造强市奖补资金5403万元。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56件。9家企业在省股交中心科创板成功挂牌。
重大项目引领发展。全年谋划重大项目115个,其中续建项目33个,总投资295.8亿元;新开工项目37个,总投资368.8亿元;储备项目45个,总投资302.1亿元。其中,43个项目被列入省大新专重点项目库,5个项目被列入市领导牵头联系项目。全年完成沁雅济学堂等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入库项目11个,总投资36.3亿元。投资8亿元的中小企业产业园一期入驻项目14个,8家企业正式运营;投资20亿元的台嘉玻纤、投资50亿元的8.5代线玻璃基板和投资5亿元的建材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
(三)围绕强农富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转型。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6万吨,农业总产值2.3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社正在筹建。培育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市级4家,省级、市级示范农场各4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建立快速追溯系统。继续落实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做好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全年完成省级造林任务131.5亩、市级造林任务348.3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加强禁渔期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事求是推动全年改厕工作,李楼乡自来水入村工程已完成,入户全覆盖工程正在招标。全乡污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正在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全市首先实现一日一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推动实施秸秆饲料化和秸秆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5%,连续四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完成全国第二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土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活动。
(四)围绕功能优化,稳步提升城镇品质
“两治三改”攻坚推进。全年投入9600万元,完成治淮一村、鑫盛园、两站小区等27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在24个完成改造的小区试点物业服务专业化。实施朝阳城中村、席梦思厂宿舍周边棚户区、滨河花园D地块等15个项目征收,续建新建红塔三期、老山二期等6个安置房项目,建设套数4384套。完成滨河花园、五丰里2个项目回迁,回迁2400余户。全年竣工建筑面积达53万余平方米。
园区基础设施夯实升级。优化东部电力规划设计,做好锥子山变和肖巷变部分用电线路重新整合,破解了基地玻璃窑炉企业双回路用电难题。完成8.5代线、台玻、徽玻等项目供电工程。建成LS1等4条园区道路,完成LH2等3条道路绿化。D-3路北段建成通车。
生态环境整治深入实施。以中央、省环保督察突出问题整改为抓手,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五控”治理措施,设立253个大气污染整治点。取缔经营性散煤用户56家,关停“散乱污”企业134家,建筑工地实现“六个百分百”控尘措施全覆盖。区域内PM2.5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比下降12%,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稳步提升。推行“禁塑”工作。成功参展市第三届花博会。全年新增绿化面积30.2万平方米,提升绿化面积38.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5.2公里,新建珠城路东侧游园、沿淮路北侧街头游园。
城市管理科学精细。智慧城区加快建设,全市首创“非接触性执法”试点。全市率先推行城市管理服务事项“一站式受理”。引入“物联网+”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积极推进“阳光餐饮”工程,保障食品安全。启动创建省无违建县区,累计拆除各类违建128处、3.4万平方米,全年违法建设“零增长”,连续两年全市排名第一。
文明创建特色突出。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测评,在全市六区考核中位居前列。全市率先实现353项志愿服务项目线上线下全覆盖。打造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顺利完成了“千百十”文明共建示范工程。全市首推“红色物业”。建华社区“萤火虫”团队被评为“安徽省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580·我帮您”、“四点半小课堂”等被评为全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全区注册志愿者49335人,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100余场。坚持典型引领,弘扬好人文化,推选出“安徽好人”、“蚌埠好人”、“龙子湖好人”共33人,“时代好少年”3人、“优秀志愿者”16人,在全区形成了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风尚。
社会治理综合施行。围绕建章立制、长效长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着力防范金融风险,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拓展“雪亮工程”覆盖面,提升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转水平。落实涉军群体服务管理,全年排查调处各类社会矛盾1750起,调成率100%。扎实推进平安龙子湖建设。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筑牢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防线。公安站所硬件提升建设全面启动,解放所建成交付,延安所、消防二中队开工建设。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认真总结吸取“11.15”较大火灾事故教训,开展全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七五”普法扎实推进,全年开展普法活动100余场,2篇法制宣传教育案例入选司法部优秀案例,13件法援案件入选司法部公益金案例库。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征兵工作深入推进,双拥工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组织开展“双提升”行动,调查走访47482户居民,前三季度我区安全感指数100%,满意度指数99.6%。
(五)围绕群众期盼,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全年投入民生资金94291万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9.1%。高铁工贸园区建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试点区。争取各类专项转移支付、棚改专项债资金10.3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6624人。扎实推进就业创业促进工程,推荐创业担保贷款3065万元,各类就业补贴1.06亿元。医保体系持续健全,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登记6.5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362万元,高龄津贴243万元。建成7个残疾人之家,34个残疾人工作站,残疾人精准康复覆盖率达75.87%。为3139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护理)补贴164.61万元。建成6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22个养老服务工作站。开展第七批公租房实物配租,全年廉租房累计保障面积近1万平方米。
教育卫生优质均衡。全年投入教育经费26685万元。加快推进淮滨路小学、二钢小学和红塔小学建设。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成立凤二小教育集团和十六中教育集团。龙子湖实验学校、和煦小学通过市级新优质学校复核。推进教师“区管校聘” 工作试点。全年新招聘教师146名。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四赛”意识。新建滨河花园幼儿园。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实现100%,公办园占比连年提升。对133名特困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凤一小、凤二小获得省第一届“文明校园”称号。深入推进创卫工作,新建区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婴幼儿照顾中心、孕养中心。皖北最好的口腔专科医院——蚌埠口腔医院已经通过执业许可。加快医联体建设,逐步推行“两卡制”。家庭医生有偿签约17274人,履约服务率95.23%。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16.7万份,为2万名社区居民开展了免费健康体检。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年送戏下乡72场次,放映公益电影237场。深入推动创文建设,42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先后承办省、市各类朗诵、歌咏、书画、摄影等比赛展览12余次,开展群艺演出60余场,省际交流演出2次。体教结合成效明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推荐师范附小申报国家级足球特色校。妇女儿童、外事侨务、科协、档案、地方志等不断取得新进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有序开展。
2019年,政府治理也取得了新气象。我们注重把握提升履职能力、锻造优良作风、创优发展环境、树立政府形象这条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创新方式、强化措施、细化工作。如今,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区的发展共识和目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重大项目和工作定期会商调度督查机制不断完善,干部“软懒散”现象进一步削减存量,营商护商意识持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不断提高,社会基层治理创新举措接踵推行,对这些今后我们将持续推深做实,进一步总结推广。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经受形势变化的严峻考验,克服经济转型的多重困难,交出了一份逆势前行、稳中向好的答卷,取得了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成绩。这是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坚强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凝心聚力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不计得失、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这里,我代表龙子湖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奉献智慧和力量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关心龙子湖区发展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政府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从宏观基本面看,在外部形势波澜起伏的大环境中,经济运行稳中有变、进中有缓、好中有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就龙子湖区来讲,核心产业带动发展能力弱、总量小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部分主要指标增速较年初预期有一定差距;项目开工率、达产率不够高,特别是重大项目较少,发展带动后劲不足;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少数干部作风不实、不敢担当、不愿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发展动力亟待增强,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大推进力度。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反腐倡廉、争先进位、本领升级的压力依旧严峻。城乡养老、旧城改造、小区管理、食药安全等群众关切的问题仍需下大力气解决,社会精细化治理仍需下大力气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仍需下大力气攻坚。
我们要勇于直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砥砺奋进、铿锵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在抵御风险、战胜困难中实现龙子湖区发展的新突破,以用心用情、实干实效回报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二、2020年主要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明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注重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财政收入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各项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省和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目标,我们将紧盯六个方面全力深入推进各项工作:
(一)紧盯科创引擎,创新载体壮大再聚能
集聚硅基核心竞争力。加快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硅基“1335”行动计划,力争基地产值达47亿元,增长20%。做强延伸显示新材料、光伏新材料、特种玻璃三大核心产业链,持续提高产业集聚度。推动中恒球形硅微粉扩建、徽玻二期、天元高硅氧特种玻纤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8.5代线、台玻、中建材高铝玻璃等已投产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加快电致变色玻璃等签约项目开工建设。
做大科创平台体系。发挥中建材国家级实验室的研发优势,持续形成系列高端科技成果转化拳头项目。发挥省级技术中心、重点企业核心研发中心优势,对企业原生产线及产品实现技改升级。发挥新引进的中航科工310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引进一批技术成果项目,带动形成数个新的研发中心,为科创注入新鲜活力。发挥我市获批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优势,突出我区硅基、液压、医疗等领域业态既有潜力,招引高科技检验检测机构落户,叠加形成科研“核聚变”强链延链效应。争取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家。
政策托举引智入区。围绕重点产业,用好柔性引才政策,探索建立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标准评测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关注中航北斗区域运营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人工智能与材料基因工程等国家重点军民融合研发课题,以项目招人才、以人才引项目,形成良性互动。
(二)紧盯工业强区,高质量发展聚力再突破
乘势跃升做大总量。深入实施工业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培育更多企业跻身全市工业企业“十强”和“三十佳”名单。以技改为动力,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扎实开展中小企业清欠工作,引导和支持企业申报省级质量奖,开发省级新产品,提升品牌集聚度。全年培育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2家,培育规上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规上企业增加值保持高速增长。
建好园区助推产业。完善水、电、气、热、排污等基础管网建设,集中统一实施园区绿化。启动D-3路与黄山大道连接段、LS2路、高汪路道路建设。抓好项目服务,对在建的14个项目进行集中保障帮办。新开工项目按照“一周一分析调度、一月一督查推进、一季一考核奖惩”机制扎实推进。积极践行“三个一切”服务理念,对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困难做到动态掌握、透彻了解、主动对接,把“三个一切”体现在全程和包保上,实现公平激励、精准帮扶、高效服务,全力营造“四最”营商环境。
聚焦主业招商选资。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施行错位发展策略。发挥好7个对外招商联络小组的作用,围绕硅基全产业链精准招商,错位补链、延链、强链。围绕电子信息上下游产业链集约招商,加快弘亿芯片、北京腾龙数据、蚌埠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全年招商引资项目不少于20个,总投资不低于100亿元。
金融助力工业发展。做实做强区本级平台公司,实施“科技+产业+金融”发展战略,资本与招商紧密互动,用好用足金融杠杆,为实体经济发展输送活水源泉。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广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业务。推动企业登录各级股权市场。争取市级新材料产业基金向本区倾斜。
(三)紧盯城市发展,宜居宜业品质再创优
围绕安居改造老城。稳步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推进滨河花园B地块、造纸厂宿舍周边等3个新增项目,汽运公司宿舍、贾庵城中村(水蚌线迁建)等5个结转项目,计划征收3500余户。推进滨河花园B、D地块,八一花园一期等8个项目土地挂牌出让。加快安置房建设,推进朝阳新村、红塔二期等重点项目,全年竣工1800余套、回迁800余户。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品质示范路创建、完善“路长制”。投资3200余万元,改造新城小区等10个老旧小区。
围绕创业打造新区。按“科创城东”发展定位,高站位规划建设高铁创新区。实质性启动“8+1”地块种子项目,推动东鼎国际学校一期开工,完善玻璃小镇迎客厅建设。加快高铁工贸园、玻璃小镇、高铁科创新城“一园一镇一城”融合发展。努力将高铁创新区打造成为城东标杆、科创中心、人才高地。
围绕特色归集三产。改善社会消费品结构布局,加大“个转企”、“小升规”工作力度。推动实体经济、新型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服务贸易与总部经济呼应协同发展。推动大润发、国祯广场、滨河花园和华阳小区社区商业网点充实扩容,打造北工地玉器文创街区。融创大厦、中小企业产业园等楼宇平台全面建成配套。
围绕舒适盘活文旅。以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主线,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文化惠民工程。图书馆加快建成投入使用,文化馆、游泳馆招引并举,优化资产运营绩效。加快旅游品牌建设,推动大明园项目重组,支持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星级农家乐。推动智慧旅游全覆盖,利用门户资源推广、宣传我区旅游品牌。
(四)紧盯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稳基再迈进
引导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点粮食生产稳定,生猪生产稳中有增,种鹅繁育及种鹅养殖、屠宰加工进一步发展壮大,确保一产增加值保持不降。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支持万绿生态园、华信禽业、玉乐农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畜禽屠宰基地。鼓励养殖业科技攻关,支持华信禽业设立博士工作站。推进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建立农产品物联网全覆盖。继续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纵深打造美丽乡村。严守三条控制线,完善李楼乡村庄规划。全面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持续做好农村改厕工作;依照规划完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现李楼乡自来水全覆盖。突出抓好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废弃物回收处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确保全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村级资金抱团发展。开展农村综合帮扶,落实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政策。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五)紧盯民生重点,群众获得感提升再进位
打赢“三大”攻坚战。防范金融风险。引导实体经济增强抗风险能力。持续不断高压打击非法集资、金融犯罪。区政府债务余额保持在安全限额内。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关注城乡困难群体,把提高脱贫帮困质量放在首位。打造龙子湖“蓝天、碧水、净土”环境空间。建立“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实现区域内PM2.5浓度较“十三五”初下降1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省考核要求。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环保督察交办案件整改“回头看”。
完善民生保障网络。全面做好省市两级民生工程。加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做好农民工欠薪清欠、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工作。拓展公租房保障范围。全面建成残疾人之家(站),残疾人精准康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持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加快优质医疗护理资源下沉。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婴幼儿照护中心和孕产妇孕养中心投入使用。全力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学校及幼儿园建设,提速“智慧校园”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设立专项奖金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提升文明城市形象。弘扬“创城精神”,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的复评验收。完善龙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交通三巷餐饮文化街,推动狗市、鸽市退路进场,全面推行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志愿服务队伍,创优志愿服务项目,选树优秀典型。深入开展文明创建评选。城市管理进一步实现常态化、数字化、精准化和柔性化。
强化安全工作底线。安全是国家大事,是民生大事。深刻吸取“11·15”较大火灾事故教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铸安行动”常态化、时效化。统筹抓好气象、人防地震、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工作,确保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
突出平安共治能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推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建设平安龙子湖。公安站所建设继续提标扩面。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统筹抓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地方志、社会科学、审计等工作,大力发展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
(六)紧盯深化改革,全方位服务发展再提速
攻坚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信用监管改革。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实施财税预算绩效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扶持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发展。推动医疗领域改革,持续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深化智慧政务服务。围绕“一网、一门、一次”,推深做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全程网办”、“不见面审批” ,办事像“网购”,以“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推进数据资源网络共享和开放,加快构建“集约共享、数据驱动、业务协同”的智慧政务服务模式。
融通创新基层治理。推进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广“社岗通”全科服务模式。抓好智慧社区、智慧园区试点推进工作,扩大数据治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探寻深度融合开放。紧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脉搏,聚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大平台,主动作为抓实项目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在“两心”共创、合作共建园区、承接重大产业项目上有实质性进展。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对标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新时代人民满意政府。
(一)强化政治担当,坚决对党忠诚。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不打折扣。
(二)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工作体系。坚持将制度意识贯穿工作全过程,按程序、按制度决策,依制度、依规矩办事。按照“可量化、可执行、可落地”要求,完善统筹协调、系统谋划、精准调度、责任落实、督查问责、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强化执行,对市委市政府、区委确定的重大部署和重点工作,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三)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用权履职。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加强舆情应对,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四)强化能力素养,聚焦经济治理。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提高经济治理能力水平。要结合“十四五”规划,抓住大事要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扎实推进“走基层、转作风、解难题”常态化、长效化,让党员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见风雨、长才干。发扬斗争精神,敏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切实提高驾驭“两难”乃至“多难”复杂局面的能力本领,努力在比学赶超中提升能力。
(五)强化底线思维,秉承廉洁奉公。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紧盯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的问题,警惕异化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四风”问题。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控一般性支出,严管机关事务、政府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强化审计监督,严明财经纪律。教育引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各位代表,栉风沐雨奋进路,砥砺前行铸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担当作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活力新城、创新高地”的美好龙子湖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