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2月25日
在蚌埠市龙子湖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 长 周成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2013年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先进位的信心,强力攻坚的力度,全面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加速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全区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抓产业增实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9亿元,增长12%。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1.4亿元,增长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增长13%。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到位资金29.8亿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8500万美元,增长100%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亿元,增长15%。实现财政收入7.65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收入5.4亿元,增长21.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798元,增长15%。
工业经济迎难而进。认真落实企业发展政策,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加强重点企业帮扶,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预计,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总数达44户。重大工业项目取得突破,中航三鑫减反射盖板项目、日产150吨电子信息超薄基板、中建材光伏发电集中应用、三联木艺包装材料退市进园扩建、路泰环保路用材料、众普新光源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区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4家,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8亿元,增长19.5%。神州机械舾装平台项目、宏业药业小容量注射剂及干粉针剂项目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液力机械液压器件实验室被批准为省级工程实验中心。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完成专利申请724件,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区验收。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协助企业融资近2.5亿元,新增工业用地指标650余亩;积极协调市供电部门解决中航三鑫、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台嘉玻纤等项目供电问题,淮光变电所、解放路变电所建设被列入市重点项目。企业改制工作继续深入,初步完成四毛厂、机床附件厂等5家企业改制工作,华奇家具公司、造纸厂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得到进一步化解。
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区限额以上商贸服务企业达到61家,新增15家。大润发超市、安德数码广场、新城二手车市场等大型市场拉动效应明显。玉金香五星级酒店、中华白玉精品市场等项目基本建成。东方新天地购物中心、香榭兰亭商业步行街、金润国际广场等商业地产正在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业逐步壮大,新创建省市级旅游品牌2个,旅游接待服务能力逐步提高。鼓励企业发展技术外包服务,水科院、水勘院、永合会计师事务所等一批技术服务型企业市场日益扩大,市外业务量逐年增加。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较好,全区拥有物流企业80余家,有43家工贸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增强了商贸服务业态的活力。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绿色”型、“休闲观光”型等城郊农业,建成葡萄采摘园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4个,张巷500亩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初具规模。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全年累计流转土地6910亩,拥有规模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产业项目13个。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造林2679亩,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总投资1.9亿元的老山新村一期6.2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工程即将竣工,韩葛-红塔农民新村规划设计完成,即将启动建设。
(二)抓征迁促建设,城乡综合环境实现新改善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重点抓攻坚,围绕难点抓突破,城市大建设及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
征地拆迁强力推进。全年完成征迁面积125万平方米,交付净地5139亩。在老城区,宋庄村一期、拖附厂周边、统一仓库等9个改造项目已完成征迁;市东新村、鸳鸯楼、原自行车总厂、滨河花园A地块、家具公司等5个项目正在实施。在城东新区,完成了东海大道两侧地块、安徽科技学院教学基地等4个项目征迁,及时交付了黄山大道东段、李楼路北段、中环线东段、胜利东路提升等主干道改造项目用地。
安置房建设进度加快。全年安置房开工面积56.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4.6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2800户。肉厂南村、友谊医院、唐家花园、农机公司宿舍、金润国际等5个项目已实现回迁安置。二钢安置房一期、雪华山庄、18号棚户区、泗水苑棚户区等7个安置房项目正加快施工。尤其是随着解放路综合改造的完成、大润发超市营运以及御景翰院、龙城一品等小区陆续回迁,老城区形象得到有效提升。
控违拆违联防联动。建立区、乡、村三级防违控违责任体系,坚持违建必拆,绝不补偿,实现控违拆违常态化,全年拆除违章建筑5万平方米以上。征迁拆违“百日会战”活动成效显著,消除违建图斑400余块,处罚非法施工队6个,没收违法建设施工机械5台套。完成农民住房数据信息固化工作,为控违拆违工作奠定了基础。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围绕创建“第三届省级文明城市”,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区域集中整治相结合,大力整治市容环境。相继开展了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管理百日大会战等活动,胜利路、延安路、淮河路、解放路等重点道路和蚌医附院、两站地区、高铁南站等重点区域得到有效整治。环卫管理模式改革初见成效,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和BOT运营模式被市政府推广至各县、区。实施老旧小区环卫管理模式改革,汽车八队、曹山小区等6个小区“一把扫帚扫到底”试点效果明显。启动“三线三边”整治工作,城市东出口、高铁沿线、淮河沿岸、风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推进创建延伸,全面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和城“清垃圾”活动,城市管理逐步向东新区覆盖,向城郊农村覆盖。
(三)抓项目促投资,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
加大项目建设攻坚力度,坚持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全力以赴抓项目、增投资、保增长。
开工项目显著增多。全年实施项目83个,其中,续建项目35个,新开工项目48个。其中,新开工省“861”项目10个,完成投资1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新开工市“3461”行动计划项目13个,完成投资15.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中恒新材料二期、大明文化产业园、龙子湖区投资大厦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招大引强成果丰硕。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台嘉玻纤二期、永华电机、大唐电力、中小企业产业园、年产200万吨精料废钢项目成功签约。三联木艺华东包装基地、徽玻产业园、浙江圣力电器、安徽水利建材产业园等已签约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谋划项目彰显后劲。凭借资源优势引进项目,深度谋划发展后劲足、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共谋划储备重点项目153个,其中续建项目35个,总投资达153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69个,总投资268亿。绿色节能台商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等项目正在积极做好前期工作。
平台建设逐步加快。大力推进城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黄山大道、中环线东段、李楼路、学苑路、高铁东路、学翰路、凤安东路、龙锦路等主干道路已开工建设。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区,市政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完善,具备全面开发的条件。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中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园,主攻玻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现入驻企业6家,已成为“硅”高端产业的聚集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的朝阳工业园,基础设施齐备,已入园企业18家,将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产业集群;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的老山工业集中区,已签约项目6个,车辆检测中心等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在胜利东路传统工业带,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建材、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实施了升级改造。目前,液力机械、泰格生物、海螺水泥等企业发展势头较好。
(四)抓民生促和谐,统筹发展迈上新台阶
统筹各方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积极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全年实施民生工程31项,民生支出占年度财政总支出的75%,超过历年比重。就业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区,大力实施孔雀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354人,转移农业劳动力312人,实现无“零就业”家庭目标。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456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24072人,新征地农民参保率达100%。老龄补贴全面落实,李楼乡敬老院完成主体建设,龙河、东风等6个社区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投入使用。住房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建成公租房334套1.8万平方米,新开工公租房200套1.2万平方米;全年廉租房实物配租入住109户,发放租赁补贴512.9万元,惠及2024户低收入困难家庭。
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协调。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全年教育支出9400万元,增长12%。完成了校安工程和延安路幼儿园等3个学前教育项目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85%以上,实验幼儿园成功创建为省一类幼儿园,东升公共服务中心创建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形成,建成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试点,新建成东升、解放等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风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7%,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年度筹资目标。文体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完成了区文化馆达标改造工程,区图书馆主体工程竣工,建成6个农民体育健身示范点、2个社区俱乐部。区文化馆、李楼乡综合文化站、农家(社区)书屋实现了全部免费开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计划生育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等主要指标全市排名靠前,查处“两非”案件6件、注销2家医疗机构执业证。
人民武装、双拥优抚、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外事侨务、区志编纂、残疾人事业、机关事务管理、公共机构节能、婚姻登记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五)抓基础促保障,社会管理开创新局面
社区建设日趋扎实。积极推进社区管理综合改革和标准化社区创建,东升公共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社工人员一人多岗模式探索初步取得成效,胜利四村、建新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全面完成。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李楼村、韩葛村等5个“一村一社区”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深化社区“网组片”建设,完成了基础编组和网格划分工作,设立社区“E站”3个,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15个,实现“法律援助工作站”、“知心调解室”社区全覆盖,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平安建设持续推进。加大公安机关装备投入,招录协警员100名,配备运兵车1辆,建立标准化警务室12个,富有成效地开展了社区(驻村)民警专职化试点工作。扎实实施“人民调解防护网”工程,建立了“110接警平台与调解组织对接”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定了社群事件的联动处置管理办法,建立了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加大社会治安防控打击力度,组织开展了两站间、蚌埠南站广场及周边等重点区域专项治理行动4次,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治安环境。
公共安全不断巩固。深入开展“打非治违”、火灾隐患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整治行动,推进食品安全“6T”管理模式,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1个、“文明餐桌”示范店10个,全区未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中毒事故。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传销行为,捣毁传销窝点5处,吊销参与传销企业营业执照2家。
一年来,我们围绕“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要求,抓作风、提效能、树形象,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7件,市、区政协委员提案、建议101件。提升网络问政服务功能,全年发布各类政务信息1.53万条,受理市(区)长热线投诉、咨询1200多件。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公文处理协同办公一体化系统基本完成。规范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管理。制定了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开展政府性投资项目审计18个、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6件,公共权力运行监管得到强化。
回顾2013年,我们克难题解困扰,创新方法推动发展,一些长期影响我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和遗留问题得到初步化解,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面对财政运行压力,我们多方面开启融资渠道,加强与市城投、市蚌投、市交投、市担保集团公司合作,先后与市建行、农发行、国开行签定了战略融资协议。统筹调度资金,积极化解财政债务,集中可用财力,保民生、保运转、保重点,财政运行趋势向好。面对征迁拆违压力,我们强化包保责任,开展打假纠错,加大扶助救助,攻难点化风险,确保了东海大道改扩建、黄山大道东段、统一仓库、解放路下穿工程、大桥停车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如期交付净地。面对信访维稳压力,坚持“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个案约访”,积极化解企业改制、房屋征收等老上访问题,全年化解积案55件。重拳打击扰乱社会秩序行为,对10起破坏施工环境、5起“闹丧”事件进行了从严从快打击,维护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共克时艰、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所有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位老领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的各单位,向关心和支持龙子湖区发展的同志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深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强,主要经济指标放置在全市县区来比位次较低,争先进位的压力较大;二是重大牵动性项目不多,项目支撑能力有待增强;三是城乡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尚存在薄弱环节;四是社会建设水平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任务艰巨。对此,我们将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正视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持续赶超,确保2014年实现新跨越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改革全面深化,攻坚任务艰巨,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2014年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得更快。
2014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改革大旗,坚持创新驱动,以产业类建设项目为中心,强力突破城市大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征迁工作,努力提升招商引资和城东新区建设水平,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进一步改善城乡综合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为龙子湖区实现新的跨越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到位资金增长2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财政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其他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发展提升的态势。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以产业的大提升,推动发展的大跨越。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扩大总量、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以科技延伸产业,以市场拉长链条,全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产业融合,突出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增进优势互补,力争全年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家、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2家。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机械制造、船舶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力争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47%以上,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完成区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建成标准化厂房及配套14万平方米。
繁荣活跃商贸服务业。充分发挥“营改增”政策效应,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综合体开发。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强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的谋划、储备和引进,培育总部经济。统筹推进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服务业态集聚发展,打造各具特色、不同定位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技术产权等交易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中介服务和外包服务产业。
加快发展城郊农业。围绕调结构、创特色、增收入,加快建设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和示范性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张巷现代农业示范区、天颐生态农庄、万绿森林公园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时令果蔬、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和服务。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末级排灌系统改造,改造农田1万亩。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引导农村土地向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土地效益。
(二)扩大项目投资,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继续保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业已形成的强劲势头,坚持不懈地加大推进力度,拉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招大引强撬动投资。完善机制,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纽带、社会广参与的招商大格局。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首选目标,重点在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三高”型产业、节能环保的生态型产业、市场前景好的新兴服务业项目上引进一批大项目,建设一批大企业。积极对接重庆派威能源管理公司、广东万顺集团、上海红星美凯龙等大型企业,力争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加大楼宇招商力度,强化精细化服务,吸引一批大企业总部入住。加大土地出让招商力度,主攻重点商业地块,优先引进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商业地产项目。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玻璃及玻璃深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完善招商优惠政策,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提升招商选资工作水平。
实施项目拉动投资。计划实施项目102个,其中,产业类项目39个,大建设及棚户区改造项目31个。2014年,重点推动台嘉玻纤一期、徽玻玻璃产业园、安徽水利建材产业园、新绿洲精料废钢生产线、三联木艺华东包装基地、永华电机、中小企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做到“目标任务、形象进度、推进主体”责任三明确三落实,进一步推进大明文化产业园、雪华山庄、东方新天地等一批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力争中恒新材料年产3000吨亚微、纳米氧化锆和年产5000吨高纯氧化锆建成投产。完善重点项目包保制,做到“领导包保零距离、跟踪服务零缺陷、建设运营零干扰、解决困难零缺位”。加大项目督查力度,建立畅通的项目建设信息平台和项目督查通报制度,完善推进奖惩机制,确保项目落地实、推进快、见效早。高度重视项目前期研究,健全重大项目库建设,争取市、区联动共享,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类项目的谋划,切实储备一批有质量、有深度的前期项目。
建设平台培育投资。通过近两年的开发建设,城东新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发展框架已经拉开,全面招商开发的条件已经成熟。2014年,区政府在兼顾老城区改造的同时,将围绕产城一体,聚焦城东新区,把精力向城东新区集中,把产业向城东新区引导,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围绕高铁核心区,着力引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围绕东海大道两侧,着力引进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文化动漫产业;围绕黄山大道,启动红塔片区土地开发;围绕东海大道东段两侧产业聚集区,加快朝阳工业园、老山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签约入园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早日实现投产、达产;围绕胜利东路传统工业带,引进战略性投资,改造提升建材、医药化工等传统工业;围绕城市中环线建设,加大新区南部开发力度,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郊观光农业新亮点。通过持续努力,实现城东新区由单一工业园区向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综合性新区转型。
优化环境服务投资。积极推进政、银、企在投融资方面的合作,推动基础公共服务事业社会化,广泛启动民间资本。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建设,充分调动全民创业、放手兴业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建立企业发展问题定期解决机制,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强银企对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额度。建立中小企业发展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型企业。
(三)加快城市大建设,着力增强城乡发展活力
以规划为引领,强势突破城市大建设、棚户区改造,强化征迁安置破难攻坚,强化重点区域地块开发建设,提高新老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
强力度突破征迁安置。加强项目可研,完善征迁工作机制,强化综合保障,确保全年交地3500亩以上,拆迁总面积6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滨河花园A地块、原自行车总厂周边、市东新村征迁工作,启动二钢新村与商储车队打捆、船厂东侧及华阳汽车厂周边打捆等12个旧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开工建设统一仓库、滨河花园A地块、鸳鸯楼、拖附厂、宋庄村一期等9个项目区安置房;加快推进雪华山庄、18号棚户区、泗水苑等一批在建安置房建设进度;稳妥做好老山新村、桃李天下等7个项目区的回迁安置工作。
快节奏推进城区改造。加快城东新区配套工程建设,积极与市级建设主体沟通协调,推进黄山大道、中环线、李楼路、胜利东路改造等骨干路网建设,加快高铁东站房、东广场设计建设,实现综合客运站投入运营,逐步提升高铁新区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集聚功能。积极推进老城区重点地块改造,加快治淮路西段、国强路南段提升改造工程,推进解放路两侧、凤阳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综合开发,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多渠道吸引大型商业组团发展,着力打造老城区精品街区。
(四)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坚持惠民富民为民,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
突出加强社会保障。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强化资金管理,完善运作机制,加快形成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体系,统筹解决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问题。继续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努力实现应保人群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救助力度。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积极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逐步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面。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孤残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升住房保障水平。
倾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有序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托管、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加快推进龙子湖区实验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淮滨路小学建设。加强公共医疗卫生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进程,推进龙子湖区医院和区疾病控制中心项目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富有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聘任及人事代理制度,有序推进人才开发、引进和培养。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倡导节能低耗。重视统计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积极做好电子政务、外事、台务、侨务、民族宗教、机关事务、防震减灾等工作,重视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实施城乡联动,着力打造文明城区形象
强化基层基础,全面推行文明创建及城市管理监管重心下移,扩大社会参与度,努力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扮靓市容市貌。积极推进城区主次干道立面整治,突出一路一特色,打造色彩和谐、清爽通透、安全规范、富有品位的立面景观。全面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治安秩序、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整治。继续实施“绿满珠城”行动,结合棚户区和旧城改造,拆墙透绿,拆违补绿,见缝插绿,退地还绿。继续完善环卫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一把扫帚扫到底”,实现环卫清扫全覆盖。强化防违控违,完善违法建设发现、查处、拆除的快速反应机制,坚决遏制新违建的产生。加强城乡工地、道路等渣土扬尘治理,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切实改善城区人居质量。
建设美好乡村。重点抓好老山村示范点建设,推进红塔片区、大卢片区等农民安置区建设,综合提高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农民变市民、乡村变城区的目标。深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积极申报项目,力争尽快解决李楼乡265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大力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520亩。全面实施“三边三线”环境整治工程,推进淮河河道、高铁沿线及城市东出口环境整治,清垃圾、清违建、清广告、清乱象,全面提升城乡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六)深化机制创新,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构建和谐社区。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稳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完善社工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实践社区工作专业化、社工队伍职业化的新路子。完善社区硬件配套,结合棚户区改造,着力提升社区用房水平。鼓励引导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倡导志愿者服务,发挥好各类协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稳步推进“一村一社区”试点,全面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深化平安创建。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下决心解决信访老积案、控制信访新问题。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工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积极构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提升社会安全感。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做好国防动员、征兵、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拓展深化“双拥”创建,支持驻区部队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三、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水平
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任务,我们将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与贯彻,解放思想塑形象,改革创新促发展,在解放思想中激发活力,在统一思想中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谋求创新之法。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切实加强重大问题的深层次、战略性和系统性研究,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不为艰难所惧,整治长期固化的陋习,打破阻碍发展的格局,找准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突破口。要加强学习培训,给思想解放,让活力涌流,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把改革创新的成果与我区发展实践相结合,把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在我区嫁接提升,开辟发展新路径,抵达跨越新高度。
展现向上之貌。转型时期矛盾凸显、问题交织。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敢于担当,富有激情,面对复杂矛盾和问题毫不犹豫去上,义无反顾去干,不推诿、不应付,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干”;要激流勇进、奋力争先,敢作敢为、敢闯敢试,多想事,多干事,以争上游、创一流的雄心壮志,从逆境中找出路、找思路,形成积极、无畏、向上的精神状态。
践行务实之风。深入开展群众性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摆践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切实转变“四风”,沉下身子做实事,多为群众办好事。加强工作统筹谋划,按照标准化、流程化、协同化、精细化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提升、民生保障改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组织管理、资金统筹调配等各方面全面深化精细管理,做到安排有序、推进有力、落实有效。切实增强执行力,对定下来的事情,说办就办,办就办好,坚决摒弃“行动在嘴上、决心在会上、落实在纸上”的不良风气。在广大干部中,积极倡导比能力,首先比抓落实的能力;比作风,首先比抓落实的作风;比业绩,首先比抓落实的业绩。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强化考核奖惩机制。要加强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履行依法之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坚决服从区委的正确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问计于基层、求教于群众、借智于专家,畅通民意沟通管道,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区,带头学法、用法、守法,综合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化解矛盾、推进发展。加强社会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建立公平、正义、文明、法制的社会环境,不断聚集、释放、传递正能量,让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弘扬廉洁之气。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落实“一岗双责”机制,加大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审计和监察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控制压缩公务经费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争先。跨越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激励着我们,破冰前行的困难与挑战考验着我们,人民群众厚望与期待鞭策着我们。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破解新难题,增创新优势,谋求新突破,为龙子湖区快速崛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