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进度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8-12-03 10:43 来源:龙子湖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十三五”以来,我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蚌埠“两个中心”(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打造区域产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和产业转移主要承载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较好。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区GDP总量由2015年的72.56亿元增至2017年的92.58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年均增长4.7%10.2%8.2%2017年底实现财政收入11.4亿元,年均增长18%2017年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25亿元,年均增长14.5%2017,全市通报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总量居前三位的有两项,分别是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市前三位的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也实现不同程度的进位,实现了“十三五”中期已完成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聚焦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十三五”前期发展,我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至2017年底规上工业产值完成130亿元,全区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5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值占规上工业产值39%占比数据居全市中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持续展现。

 十三五以来,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数3家,到2017年底,规模工业企业数达到46家。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区限额以上服务企业达到34家,新增10家。以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及医疗设备、医疗服务等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获得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强区战略实现新突破

1、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

围绕“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突出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增进优势互补,液力机械完成制造智能化提升、软连接变矩器与中航三鑫镀膜光伏玻璃共获安徽省工业精品称号;液力机械获得市长质量奖,金威滤清器等5家企业被授予首届蚌埠知名品牌创新力持续提升。十三五以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2亿元,研发人员896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8.8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3件;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战略性新兴企业13家,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创新试点企业。

2、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继续做强做大全区硅基主导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硅基骨干企业开展技改提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着力推进硅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壮大工业企业规模和实力。到2017年,以硅基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较去年提升4个百分点。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提升改造日益发展壮大。中建材(蚌埠)光电材料有限公司70t/d触摸屏用超薄高铝盖板玻璃项目、施普瑞德材料科技(蚌埠)有限公司年产10000万平方米超高分子聚合物膜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产品产销率稳步增加,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全区以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硅基装备制造业等为主的新兴工业体系逐步成型,工业经济活力增强

(三)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统筹城乡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不断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城镇发展节奏和规模与产业聚集速度及程度有机结合,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空间和就业部门的双重转变,有序引导农民市民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共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44元,十三五前两年平均增长9.3%

1、强化城建统筹,人居空间得到新改善

“十三五”以来,征迁改造深入推进。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大建设及招商征迁项目47个,完成征迁面积8.97万㎡、净地交付2505.7亩,八一花园、国电二期220千伏送出工程、比亚迪云轨等重点项目完成征迁并交付净地。按照“边征迁、边谋划、边推介”模式,加快已拆迁项目出让建设。老财院及原华联商厦打捆地块、东市新村、程锦物流、二钢地块、东湖雅苑等多宗地成功出让,部分项目开工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成效突出。投入改造资金8300万元,完成淮盛二村等17个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惠及8973户居民。公共配套设施加快补短板,完成公安技侦大楼、解放所等5个公安所队选址工作。

十三五以来,开竣工、在建及回迁安置房共15777套。解放路停车场、胜利东路棚户区、市东新村等正式开工建设。二钢新村一期、拖附厂宿舍、统一仓库、鸳鸯楼宿舍等实现全部回迁。

2、城市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围绕蚌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以新区开发与老区综合改造为抓手,推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围绕高铁核心区、东海大道两侧以及中国玻璃产业园的平台建设,城东新区产业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开发建设进程加快;依托黄山大道、中环线东段、李楼路、学苑路、高铁东路、学翰路、凤安东路、龙锦路等主干道路工程建设,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控违拆违联防联动、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管理百日大会战以及创新BOT环卫运营模式等有效举措的实施,胜利路、延安路、淮河路、解放路等重点道路和蚌医附院、两站地区、淮河沿岸、高铁南站等重点区域得到有效整治,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3、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加速推进

近三年,我区在兼顾老城区改造的同时,围绕产城一体、聚焦城东新区、把精力向城东新区集中、把产业向城东新区引导的发展思路,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通过开发建设高铁核心区、中国玻璃产业园,加快朝阳工业园、老山工业集中区和胜利东路传统工业带等建设和改造,为引进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文化动漫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提供了良好载体,积极推动了城东新区由单一工业园区向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综合性新区转型。

4、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种养植面积不断收缩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城郊农业转型,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动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推进林业抚育结构优化,扩大蔬菜基地建设,多措并举,确保了一产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以张巷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贾庵、八里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成为转型发展的新龙头。

(四)项目和投资不断扩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注入新动力

十三五期间,我区加大项目建设攻坚力度,采取月调度、季观摩等相关举措,全力以赴抓项目、增投资、保增长,取得良好成效。

1、招商引资不断推进

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结合全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立足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实际,进一步强化招商、帮办、落地“三位一体”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多次赴江浙、广东等先进地区开展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活动。

全区引进玻璃微珠等亿元以上项目,百花谷风情小镇、光伏玻璃智能化数字工厂等一批产业项目顺利签约并实现开工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区省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5亿元美元,引进兮克大数据储存、蚌埠建工集团等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等24家轻资产及总部企业。双创基地初步形成。中小企业产业园建成17栋单体,用于吸纳科技研发、实验中心、创客空间等产业入驻,产业发展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2、融资渠道不断拓展

充分利用开行贷款,成功申请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融资平台建设。完善龙鼎、尚旭、园区投资发展公司和东方投资公司等平台公司融资功能,充实壮大公司资产,累计融资9.3亿元,有效缓解老旧小区改造和征迁建设急需资金缺口。启动东方投资公司债发行工作,安泰医药实现三板挂牌。

2、项目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区进一步健全项目推进机制,以推进续建项目和计划新开工项目建设为工作重点,实行重大项目的动态管理,强化各类项目建设的要素保障,全力推进项目加快建设进程。同时围绕项目建设促投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跟进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落实工作,十三五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库的重点项目累计实现投资92.3亿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五)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民生得以持续改善

全力保障教育、卫生、社保、就业、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支出资金及时到位,扎实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财政民生投入积极到位,民生工程按期推进

    社会保障事业均衡发展。更大范围内解决了普通居民的后顾之忧。

    就业水平稳步提升。通过加强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充分就业。

教育优先发展得到落实。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行知实验学校中学部迁建和中小学幼儿园校舍维修,启动淮滨路小学4个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学校教研能力。

文化体育事业继续提升。区文化创意中心实施加固装修工程,治淮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东升两站社区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完成改造,活动场馆内外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力增强

    医疗卫生与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加强。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39662人,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60.11%

落实拆迁居民住房保障政策。按序时进度推进和煦幸福城、龙滩花园廉租房实物配租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加强。完成区综治中心建设,集联合接访工作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中心、矛盾调处中心等多种功能一体,接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综治视联网、综治信息“9+X”、乡街社区网格化管理、维稳应急指挥调度等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政府改革节奏加快。进一步健全政府及党组议事规则,完善投融资、招投标管理机制,决策效率更加高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速还不够快,主导产业规模仍偏小,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明显不足,投资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不多;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依然存在,民生改善、城乡统筹以及社会管理压力等方面仍然较大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