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1日在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龙子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洪涝灾害“两线”作战,面临社区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双重压力,我们坚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精准施策助力复工复产,全面有序恢复社会秩序,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20年是龙子湖区极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我们连续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复产复工联动战、防汛抗洪保卫战,战役一场接着一场,过得辛苦而充实,走得匆忙又坚定,累并快乐着,苦并收获着。从1月22日成立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开始,整整43天,经济社会全面停摆,全区2000余名党员干部、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率先对51个物管小区和113个卡点实行封闭管理。期间全封闭7个小区、76栋楼、201个单元,涉及群众6449户、16506人。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用一个半月守护了城市安全,守卫了群众安康,目前已327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初步控制疫情后,区委、区政府迅速调整重心,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截至5月底,126户工业企业全面复工,社会秩序快速恢复,经济发展逐步回稳,最终实现全年经济增速由负转正。财政收入在减免企业税费3亿元的基础上,保持正增长,实现16.37亿元,财力保障能力位于全市领先水平。7月份,自07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淮河洪水冲击沿岸堤坝。刚从防疫前线撤下的各级干部群众,又义无反顾的坚守在抗洪一线,不分昼夜、不畏高温,先后排除6处重大险情,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赢得了防汛抗洪保卫战的全面胜利。
2020年是龙子湖区高质量发展固基势好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工业攻坚年”,以新型显示、光伏发电、半导体材料、特种玻璃“三链一群”为重点,谋篇布局硅基新材料主导产业发展。全年签约亿元以上硅基项目12个,总投资34亿元;重点在谈项目8个,总投资84亿元。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成功自主研发30微米柔性超薄玻璃,再次领跑全国。台嘉玻纤、蚌铁轨枕、宏业药业等25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逆势上扬,保持正增长。中央创新区坚持高端布局,8个组团招商稳步推进。蚌埠南站东站房、蚌五高速东出口、水蚌线东迁等一批改变东部面貌、引领东向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为科创城东、活力新城再添红砖绿瓦。全年棚改征迁1415亩,出让土地472亩,完成征收4301户,安置房开工建设3324套,回迁群众2003户。在外漂泊10余年的二钢项目征迁群众回迁新居,历经8年的华联安置得以解决,老城旧貌已展新颜。
2020年是龙子湖区厚积蓄势招大引强的一年。后疫情时代我们全力以赴抓项目、攻招商,全年38个项目落户我区,总投资额达198亿元。率先在上海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创新融合办公室,举办投资环境推介暨项目集中签约大会、商贸服务业专题招商推介会,25个项目会上签约,意向投资额达142亿元。签约项目、在谈项目、储备项目规模和质量均名列全市前列,为历年之最。中科智汇、5G无人驾驶叉车、弘亿芯片、生态负离子芯片、液压油缸气动元件等项目更是创造“签约即投产”,为2021年全区经济发展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吹响了集结号。
2020年是龙子湖区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的一年。全年民生支出1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9%。首创“社岗通”全科服务模式,在全市推广,率先建立社区工作者“1+7”职业体系制度,试点成果被《中央党校改革内参》刊发。全面完成各项民生工程,9件民生实事按照序时进度逐个落实。建成并开放全市最美的首家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游泳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妇幼孕产和亲子早教中心、消防二中队、公安派出所等一批文化卫生、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运营,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荣誉称号,李楼乡户户通自来水,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启动,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了龙子湖区发展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年来,我们扎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稳住经济发展“定盘星”,复工复产加速推进
发展质量显著增强。坚持工业强区战略,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8亿元;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8万元和1.7万元。财政收入16.37亿元,财政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收占比达87.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完成三年倍增计划企业3家,工业用地供应增长近三倍。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获评市政府质量奖。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区财政局代表区政府首次向人大汇报国有资产综合管理情况,年末全区国有资产总规模达125亿元,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未出现违约失信。
主导产业盘稳势强。硅基核心产业发展势好,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全省14个示范基地考核中位居前列。目前拥有海控三鑫、中光电和台玻等重点企业8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超薄玻璃、8.5代显示基板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磷酸铁锂等19个项目陆续签约落户,天元玻纤、沃壹健康、精工玻璃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实现硅基产值34亿元。谋划硅基新材料项目26个,总投资近200亿元。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40个,总数较去年增长21%。总投资50亿元的8.5代线、总投资20亿元的台玻生产线等19个续建项目全面投产。总投资20亿元的龙湖科创园、总投资6亿元的中航科技成果转化(蚌埠)基地、总投资5亿元的双创孵化基地以及云数据MPO光纤连接器等28个新项目开工建设。治淮路“白改黑”、蚌五高速即将完成,水蚌线顺利外迁实现通车,淮宿蚌城际铁路实现开工。全年实施棚改项目15个、房地产开发项目11个、社会事业重点项目3个。完成产业类项目入库22个,总投资40亿元,入省“大新专”项目库43个项目,总投资65.7亿元。抢抓疫情后大建设机遇期,申报中央投资项目29个,获批20.5亿元。获批制造强省专项资金项目23个、2567万元,制造强市专项资金项目38个、2740万元。
招商引资力度空前。面对疫情后期经济下行、流动性减弱,我们主动出击,由主要领导包片区、党政班子领导亲自领衔7个招商组,放眼全国,按照产业链,沿链招商,掀起夏秋冬三季攻势。全年拜访企业800余家,谋划洽谈项目500余个,签订合作协议38个,总投资达198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20个,总投资100亿元;商贸类项目7个,总投资11亿元;建设类项目8个,总投资83亿元;社会事业类项目3个,总投资4亿元。亿元以上项目30个,包含10亿元以上项目1个,5-10亿元项目2个。
商贸服务提质增效。限上商贸企业结构优化,落地商贸服务业企业7家,限上商贸企业申报入库2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申报入库8家。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85.96亿元。火车站商圈增加新动能,建成老华联地块10万平方米东鼎商业综合体。融创大厦总部基地入驻25家企业,实现税收5亿元,成为我区首个税收过亿元的总部基地。
(二)用好科技创新“助推器”,高质量发展增能蓄势
科创动能持续发力。依托玻璃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创引领,30微米柔性超薄玻璃再次占领产业制高点。新引入的中航科工航天技术成果转化(蚌埠)基地,作为国家商业航天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个项目已落户,7个项目正在洽谈,为我区科创策源地注入新的活力。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荣获省市级绿色工厂、企业技术中心、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等称号27个。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宏业药业、神舟机械、龙湖科创园等多家企业与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中航科工等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发展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博士后工作站1个,共建科技研发中心1个,人才输送基地、校外实训及就业基地3个。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62.5%。组织4家企业参加国家级硅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大赛,组织3个项目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推荐项目,取得10项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新引进的沃壹科技获评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4.2件,同比增长20.2%。协助谷柏特天矶智能科技申请马德里商标注册,并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实现贯标企业零突破。
绿色发展持续深入。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蝉联五星评级。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企业技改升级。投入4.56亿元完成恒泰玻璃二号玻璃窑炉、永华电机、三联木艺生物基口罩等8个技改项目。3家企业申报列入工业税收三年倍增计划。严格“双控”实现“双降”,单位GDP能耗降幅全市第一。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海控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中建材(蚌埠)光电材料等企业顺利通过省级节能监察。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深推“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公共服务事项一日办结率、“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均达100%,为初办企业免费刻章3790余枚。综合运用政银担、税融通、续贷过桥、银企对接等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需求11亿元。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免税金3亿元。投入3.15亿元支持工业、商贸、平台经济和招商引资企业产业扶持,投入800万元支持建筑、金融企业发展。争取省市“三重一创”借转补资金920万元。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帮助企业解决重难点问题216件,办结率99%以上。
(三)定好城市发展“主基调”,城乡品貌持续改善。
旧城减负稳步推进。成功上市出让城市建设类用地6块、472亩。投入2100万元,提升改造勤俭一里南段大院等8个老旧小区。实施交通宿舍、宋庄村等15个征迁项目,完成征收4301户。续建新建老山二期、朝阳城中村、宋庄片区等安置房项目,竣工红塔三期、市东新村等安置房项目3个、房屋2485套,回迁群众2003户。第八批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到位,发放租赁补贴88.9万元。
新区提质步伐加快。高铁工贸园区实现“多规合一”。提升改造古杏路、宝塔路等6条道路,完成徽玻、天元玻纤、龙湖科创园供水供电设计。优化东部双回路电力规划,确保用电可靠。玻璃小镇积极申报省级特色小镇,小镇迎客厅即将启动建设。中央创新区规划挂网招标,谋划蚌埠南站东站房、东广场及交通配套、创新区实验学校、创新人才社区等7个建设项目,总投资达55亿元。
美丽乡村聚力振兴。投资1.4亿元实施村庄清洁百日攻坚、“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复绿479.8亩、清淤100多亩,改厕1020户。创建美丽庭院,推选区示范典型乡村510户。铺设供水管网25千米,配建泵房,实现李楼乡自来水户户通。积极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近24万元,培育省级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农场,以发展促增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亿元,粮食总产量1.67万吨。
生态环境优化提升。聚焦“五控”治理,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专项治理行动成果。实现餐饮油烟治理“三个百分百”,取缔关闭12家“散乱污”企业,治理28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完成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限产减排80余家。连续五年保持秸秆禁烧“零火点”。全年PM2.5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16.3%,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比超过300天。落实林长制、河长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非法采砂行为。全面落实淮河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退捕拆解“三无”船舶145条,占全市60%以上。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建设绿道3.8公里,新建龙河路西侧等游园2处。
(四)抓牢高效治理“主心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城市管理优质高效。数字城管全市综合排名第一。创新“城管+”非接触性执法办案模式,全市推广。拆除各类违法建设8.6万平方米,新生违建零增长。办结行政处罚案件325件,依法依规没收无证别墅7栋、违建2栋,开出全市首张违法经营瓶装液化气罚单,液化气“瓶改管”全面推开。农村市场化环卫服务全覆盖,通过省级农村垃圾治理验收。
文明创建亮点纷呈。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区实名注册志愿者达7.7万余人,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探索“红色物业”试点,有效解决老旧小区管理无序难题。首创志愿服务微信“点单”模式。科技志愿服务全覆盖,地委社区获得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称号。“龙小荷”志愿服务获省第五届青年志愿项目大赛二等奖,建华社区获安徽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月度优秀典型。获评安徽好人5人,蚌埠好人11人,文明市民1人,新时代好少年1人,凤二小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社会治理平安有序。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智慧社区”启动建设,社岗通全科服务模式深入推广,“平安龙子湖”有序推进。完成公安分局业务技术大楼搬迁,新建扩建延安、解放等4家派出所,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3.4%,公众安全感提升至99.5%。扫黑除恶打掉涉恶团伙8个,破获案件91起。治淮街道成为全市唯一省级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点推荐单位。食品药品安全实行风险分级+“双随机一公开”管理机制。构建“智慧消防”,打造四位一体消防安全一站式服务。投入2200万元建设消防二中队。完成276个小区消防通道划线,为老旧楼房3623个单元配备灭火器7千余个,打通全区“绿色生命通道”。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有力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信访“四下基层”扎实推进,化解积案17件,重点事项19件。推出“同心智荟”、“同心益行”、“同心律动”、“同心网聚”项目,打造统战“同心品牌”,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亲临我区视察并高度赞扬。一批“同心惠民”工作站、党外专家和民师民医工作室相继建立。
(五)练好民生发展“组合拳”,群众期盼落到实处
教育教学增量提质。再次获评全省教育督导考核优秀等次。投资3亿元建设淮滨路小学、二钢小学,完成16所中小学、幼儿园校舍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投资900万元的李楼乡红塔幼儿园即将竣工,新建行知幼儿园,完成3所民办园转普惠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9%。投入6000万元打造智慧学校,246个班级实现电子化授课。三十一中教育集团总校、小学部成功创建市级新优质学校。文教幼儿园评为市级特优类园、天虹和煦幼儿园评为市级一类园。自编《美育》教材成果刊登《中国教育报》。龙子湖实验学校与江苏省太仓市三小缔结为友好学校,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迈出第一步。积极引进优质名校,加快推进合肥寿春中学签约落地。
医疗卫生稳步推进。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率先设立区级核酸检测实验室,一周内能够完成全区20余万群众的核酸检测。启动“智医助理”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家庭医生有偿签约1.85万人。打造全市首家集妇幼健康、幼儿和孕产护理为一体的孕养服务中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应保尽保。“一站式”快捷支付,发放医疗救助金15.54万元。
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创建。全年送戏下乡88场次、公益电影下乡230场。《百鸟朝凤》代表安徽省登上国家级舞台,贾庵村春晚荣获全省优秀乡村春晚,《蔼里印象》入选全省群文系统美术摄影巡展,《家在九曲淮河边》荣获全市广场舞比赛一等奖。申报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街区等示范基地11个。投入1100万元建设区体育生态公园,投入295万元实施乡镇“三个一”建设,完成全部小区健身器材安装、修缮。组织参加省少儿书画大赛、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跳绳、轮滑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
“六稳”“六保”兜底保障。提前完成就业创业、贫困残疾人康复等8项省级民生工程。为196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补贴602万元,惠及职工2万余人。发放稳就业补贴600万元、灵活就业补贴387.5万元。化解金融风险积案5件。省市级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13家。12349壹家智慧养老助残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建设三级养老中心34个,打造市区养老20分钟服务圈。发放养老救助金2631万元,投入惠残民生工程经费224.2万元。7个残疾人之家、42个工作站,实现服务全覆盖。发放拥军优抚金423.23万元,为退役士兵补缴养老保险金1000余万元,14家单位荣获市级双拥模范单位。持续加大人民武装、国防动员经费投入,征集新兵77人,大学生占比达90%。扎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审计、档案、地方志、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等工作都取得新的进步。全年获得5项国家表彰,60项省级表彰,614项市级表彰。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同志们:
2020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坚定不移执行发展蓝图、践行高质量道路,全区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强基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十三五”划上圆满句号。
“十三五”期间,我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与201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幅68.2%,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8%;外商直接投资增幅达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36.5%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指标实现年均二位数增长。经济结构由二三一优化为三二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4.7%。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科技创新成果站稳世界前列,规模、实力渐强。超薄玻璃连续刷新世界纪录,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实现40万次弯折不破损,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点赞”;自主研发的8.5代玻璃基板下线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薄、最柔、最硬、最大基板玻璃都产自我区,增强了硅基技术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彭寿院长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创新加速布局。龙湖科创园、中航科技成果转化(蚌埠)基地招大引强,逐步具备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实力。中央创新区41平方公里整体规划,10平方公里核心区、8个组团招商适时启动,位居全市新区发展战略之首。
“十三五”时期,我们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作为老城区,五年前,破、旧、挤满目皆是。区政府按照以解放路为中轴线、向东西渐次扩展的思路,逐年持续开展了两侧棚户区提升改造。现如今,解放路两侧新建街区鳞次栉比、品牌街巷渐入人心、区内“两纵三横”路网格局重新构建、惠及8.5万人的75个老旧小区全面改造展新颜。累计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32个,安置房建设开工1.2万余套,竣工9000余套,回迁群众1.3万余户。在外漂泊近10年的二钢项目征迁群众喜迁新居,历经8年的华联烂尾得以妥善解决,10万平米的商业广场即将开业,火车站广场周边再展新颜。五年来,打击盗采山皮石、非法采砂、非法捕捞、城市降尘、秸秆禁烧、黑臭水体治理、奶牛场雨污分流、东方新天地等小区难办证等一大批难啃的硬骨头,硬是在龙子湖区人心齐、泰山移的攻坚决心下,逐个击破。
“十三五”时期,我们分享到了过去想都没想到的红利。改革、生态、发展三利叠加,使我们仰望的天空越来越蓝、周边的绿色越来越多、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满足。全国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代表了国家的信任和人民的首肯。民生投入由2015年的4.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亿元,增速跑赢GDP。城区绿地面积累计增加1230亩。卫生、教育、城市管理等方面工作屡获国家和省市表彰。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全市推广,20分钟养老、助残、扶幼服务圈全区覆盖。农村自来水进村入户,污水管网序时推进,生活垃圾一日一清。教育集团将名师名课普及各校,紧密型医联体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了每一位百姓的身边。
回望过去的五年,一件件往事让人感动,一个个成绩令人振奋!在这五年里,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龙子湖区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一步步走在蚌埠发展最前沿,一大批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项目领航全市!在这五年里,让我们心怀感动的是:各级老干部、老同志以及在外的能人志士情系桑梓、心系家乡,为龙子湖区的发展添砖加瓦、鼓劲喝彩;在这五年里,让我们更难以忘怀的是:在座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辱使命、履职尽责,与我们同舟共济、携手同行,为龙子湖区的发展建良言、献实策。在此,我代表龙子湖区人民政府,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处在触底反弹期,经济体量不足,多项指标增速不及预期;终端产品少,以硅基为核心的创新发展尚未全面发力,产业集中度不高、单位产出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创新引领的带动作用还不够显著,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仍显不足;项目推进存在障碍,开工竣工不够多、不够快;公共服务领域资源配置不均,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仍有短板,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仍存在薄弱环节;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政府治理能力仍需加强。尤其是当前阶段下,疫情带来的影响还将长期显现,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把各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十四五”总体规划
今后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建设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我区既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为适应发展需要,区委、区政府制定了《龙子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会议批准后,区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纲要草案》指明了二〇二五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奋力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按照区党代会提出的“一年翻身、两年争先、三年名列前茅”的目标,围绕“东部门户、科创前沿”的精准定位,遵循以硅基产业为引领的二产立区战略、以商贸文旅为引领的三产富区战略、以健康养老为引领的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兴区战略、以融合发展为引领的创先、创新、创业、创优、创融战略,在经济总量中突出扩量与提质并举、在创新发展中突出创新价值的实现、在协调发展中突出缩小差距、在绿色发展中突出绿色经济和集约高效、在开放发展中突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共享发展中突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工业增加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73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25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130亿元,年均增长8.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亿元,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7万元、2.4万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纲要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工业发展、商贸物流、乡村振兴、改革创新等十一个方面主要任务,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东部新中心。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区委三届五次党代会精神,明确“东部门户、科创前沿”的发展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10%;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各项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省和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
紧盯目标,我们将围绕“六个聚焦”做好今年工作:
(一)聚焦下好“先手棋”,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建设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期,争创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龙湖科创园、中航科工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创新集聚效应,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产品检测中心、弘亿微电子物联网芯片研发中心等一批科研中心,着力突破“卡链”、“断链”产品技术,硅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鼓励中建材在超薄玻璃领域推深做实科技创新“攻尖”计划,瞄准“卡链处”“断链处”,建立协同攻关清单。坚持“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加大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研发合作,引导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成立博士工作平台,激发企业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贯通融合平台。完成徽玻高硼硅玻璃、施普瑞德二期、海控三鑫窑炉节能等10个重点技改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
加速吸引创新人才队伍。落实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推动中央创新区创建人才特区。完善职业培训与企业需求联动机制,开展“行走企业”活动,举办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构建人才数据库。建立各类行业协会、学会、商会,搭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平台,促企抱团闯市场。加快人才公寓、人才社区规划建设,强化教育教学、医疗健康等基础设施配套,打造人才生态优质区。
(二)聚焦产业链延链升级,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地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实施工业提升年行动。采用“链长制”,精准绘制产业图,锻长板、补短板、强基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宏业集团、金威滤清器、液力机械、富博化工、海螺水泥等传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再投资,支持企业进入“三年倍增计划”,向数字化、智能化、零增地方向进行技术改造。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战新产值增长20%以上。
推动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提升硅基产业核心地位。巩固超薄玻璃行业领跑地位,增加千亿硅基产业贡献率。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5G无人叉车、宏大医用设备、磁悬浮超导直行电机中试线等项目落地投产。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促成5万吨磷酸铁锂电池、聚乳酸透气膜产业园尽快落地。新建10万平方米新材料产业园。加速半导体芯片产业集聚,推动弘亿芯片、灿芯封测基地、石英晶振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促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沃壹科技、吉伦电子达产达效,赛瑞特益生菌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数字产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城乡电商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云购物、直播带货等数字消费形式。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家。
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振老火车站商圈活力,10万平方米东鼎商务广场招商运营,盘活东方新天地商业街区。高位布局中央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启动核心区项目建设,做强融创大厦总部基地,新建2处总部及文化创意基地。加快创新教育产业园、李楼双创(电商)产业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大明文化产业园重组,深挖本土资源,打造李楼乡村旅游商圈。全年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0家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10家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三)聚焦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亩产论英雄”导向,以园区内的企业为重点,清理僵尸企业,“腾笼换鸟”,有效回收闲置土地、厂房、设备,全年处置低效用地企业不少于10家,收储土地400亩以上。开展闲置商业资源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完成全区闲置商业资源40%以上招引工作。持续推进“放管服”,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推进全程网办五级联动。整合政务服务和社会实体机构数据,推深做实“数字江淮”,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深度拓展长三角一体化。抢抓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改革自主重大发展机遇,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要素溢出,全面开展与央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的深度合作,做大产业“朋友圈”。与一个以上沪苏浙县区结对共建。围绕硅基新材料产业缺失和薄弱环节建立重点招商目标企业清单,组织全国范围内招商推介活动。全年力争完成签约亿元项目3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产业类项目不少于5个,20-50亿元产业类项目不少于2个,硅基产业类项目不少于15个。
推动项目提质提效提速。加快推行园区“标准地”改革,努力让企业“拿地即开工”。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严格执行包保工作机制,确保企业反映问题办结率达95%以上。开展项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集中开工项目3个月内入库率75%以上、6个月清零。推行项目落地“红黄绿”三色清单管理模式,实行签约项目一周一研判、进度一周一晾晒。提升融资能力,区级平台公司资产超过80亿元,力争通过AA评级。以项目真落地快建设,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度,确保全年投资额突破百亿。
(四)聚焦系统推进城市更新,着力提升“东部门户”首位度
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南联北拓,东西互补”的外部空间布局,向南联通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向北与临港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跨过京沪线,扩大工业用地空间;向东打通黄山大道,构建“龙凤一体化”通道,做大做强我区高端硅基产业;向西推动与蚌山区、经开区错位发展。
新城做“加法”。政府东迁,靠前指挥。依托中央创新区、硅基产业基地,推动龙子湖东岸与凤阳县交通无缝衔接、产业精准对接、生活紧密连接,“龙凤呈祥”、同城发展。启动蚌五高速龙子湖段、胜利东路建设,打造美丽东大门。加快胜利东路北侧区域电力、天然气管网、35KV变电站建设,优化公交线路。中央创新区建设有实质性进展,启动蚌埠南站东广场、高铁新村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中建材国家级双创中心、玻璃小镇迎客厅、人才公寓。建成高铁工贸园产业孵化器,打造全市项目快速落地示范区。
老城做“减法”。加大淮河沿岸及周边区域征迁改造力度,推进宋庄安置房片区、滨河B地块等项目建设,腾出空间建设淮河生态文化带。加快7个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着力改善老城区面貌。全年力争提升改造老旧小区23个。完成征迁项目19个、征收3200户,出让土地800亩以上。按期竣工红塔三期、市东新村、胜利东路等4个安置房项目,回迁群众1800户。
乡村振兴提速。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完成污水排放管网建设,乡村加快“美”起来。实现城乡环卫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星级农家乐。发挥华信禽业博士工作点和反季节种鹅养殖科技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五)聚焦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全力推进沿湖沿河景观带建设。启动淮河沿岸生态提升综合整治工程、龙子湖西岸景观工程、城市东大门胜利东路周边改造工程,深入推进淮河岸边、龙子湖周边、胜利路两边拆旧建新、绿化亮化。突出抓好治污,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歼灭战,不打折扣做好长江生态经济带环保巡察问题整改。突出抓好治岸治渔,率先实现全面退捕,实现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回收、网销毁四个百分百。着力打造“河湖清亲两岸绿”的龙子湖区。
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措施,不断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打赢蓝天保卫战。积极创建美丽庭院,排查整治黑臭水体,打通龙子湖上游水系,提升老山、芦山环境,打赢治水升级战。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坚决打击和遏制非法固废转移倾倒等环境违法行为,打赢固废清零战。
(六)聚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
紧扣时代精神,促创建提效。以建党100周年为主题,通过月宣传、季报道、年度微电影,讲述好龙子湖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好形象。挖掘城区特质,“一巷一故事”、“一街一风格”、“一路一色彩”、“一片一主题”,打造群力街、泗水桥、余庆苑等一批历史底蕴深厚的“烟火街巷”。每个街道至少打造一条特色街区。深入实施“红色物业”,着力推行4栋楼以下小区、单体楼合并管理,优质服务全面覆盖。
紧扣社会事业,保普惠民生。加强农村饮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实现100%。积极创建科普示范社区、教育基地,有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深推集团化办学,积极引入名校、建设新校、改造老校、合并小校、做优强校。完成淮滨路小学、二钢小学建设,完善智慧学校建设。组建凤一小与淮滨路小学协作型教育集团、龙子湖实验学校与二钢小学紧密型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全覆盖。慎终如始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大投入,建设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提升公办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能力。持续打击欺诈骗保行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区文化馆室外广场提升工程,争创国家一级文化馆。健全乡街、社区(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区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文化下乡、进社区。深挖特色美食、文化名人、旅游景点等资源,每个乡街打造1个网红打卡点。创建体育强区,体育器材提档升级,社区健身器材全覆盖,体育公园建成开放。
紧扣社会稳定,保安全民生。推进综治视联网、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智慧社区”实现基层便民服务“一网通”;“智慧养老”全面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智慧消防”实现全时段监控城区消防安全隐患。完善社区工作者“1+7”职业体系制度,推动“社岗通”基层治理模式全覆盖。深入实施“三社联动”,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开展“石榴籽”暖心工程,扎实推动“四进四有”进宗教场所,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巩固文明创建成果,确保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建立常态化扫黑除恶机制,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实施“最后访一回”、“最多跑一地”试点。发挥区级数字城管平台指挥调度功能,清理取缔乱搭乱建、占道经营行为。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创建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示范店,规范老火车站、蚌医一附院、学校周边小餐饮经营散乱行为,提升行业品质,优化城市形象。
紧扣社会保障,保兜底民生。做好区级民生实事,保障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预防欠薪机制,拓宽住房保障范围,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00套以上。进一步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双拥优抚、人防建设,巩固军民团建。创建“五有”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圆满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抓好审计、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同志们,使命呼唤担当,奋斗铸就辉煌!我们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始终铸牢政治意识。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政府工作放在大局中谋划、推进,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始终恪守法治原则。深入贯彻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始终彰显实干精神。牢固树立抓落实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全面落实“一线工作法”,建立完善部门良性互动、高效运转机制,坚持“事不过夜、文不隔天”,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工作理念。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持续深化政务改革,打造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善于运用市场化、智能化手段履行治理职能。始终树立清廉形象。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纠“四风”。坚守节用裕民之道,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带头过紧日子,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深刻吸取身边反面典型教训,健全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让铁规铁纪成为全体公职人员的自觉遵循。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同志们,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尤长。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为根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团结带领全区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把龙子湖区建成东部新中心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工业攻坚年:2020年度蚌埠市印发的《关于开展“工业攻坚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2020年是蚌埠市“工业攻坚年”。
4、三链一群:新型显示产业链、光玻璃产业链、特种玻璃产业链和泛石英材料产品群。
5、“社岗通”全科服务模式:社会事务前台受理,后台办理,一名“社岗通”员工,就可以办理社保、计生、再就业等各项业务,使居民办事达到一窗办理、全科服务的社区工作模式。由龙子湖区首创,后在全市推广。
6、社区工作者“1+7”职业体系制度:以指导意见为核心,配套员额管理、薪酬体系、招聘、转聘、“社岗通”全科社工岗位资格评定、职业培训、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的“1+7”制度体系。龙子湖区依据相关文件首创,用以确定社区工作者职业化方向,打开社区工作者职业上升通道。
7、白改黑:水泥路面改为沥青路面。
8、省“大新专”项目库:“大”是指国家和省、市重大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等项目;“新”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主要包括省、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项目和其他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专”是指各专业类重大项目,包括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生态建设、社会事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项目。
9、知识产权贯标: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并得到认可。
10、双控双降:控制能耗总量和强度,并都下降。
11、放管服: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
12、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互联网,实现政府部门间的大数据互通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
13、“最多跑一次”事项: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14、省“三重一创”:《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指出的,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15、“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组织千名机关干部,深入千家企业,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16、多规合一: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17、农村三大革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革命。
18、五控: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
19、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分别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20、“散乱污”企业:是指不符合产业政策或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未办齐工信、发改、土地、规划、环保、工商、质监、安监、电力等相关审批手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
21、“非接触性”执法:以现场可视化为前提,通过工程技术平台对路面进行实时视频监控,提供相应违法信息,以调查取证多元化为保障,可在当事人“零口供”情况下完成整个违法行为查处的执法新模式,
22、液化气“瓶改管”:瓶装液化石油气转换为管道天然气。
23、红色物业:通过加强社区物业党建工作,努力整合社区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着力解决城乡社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24、“龙小荷”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让龙子湖区的青少年像小荷花一样成长。
25、智慧社区: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互动平台,及时了解满足居民所需,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归属感和幸福感。
26、食品药品安全实行风险分级+“双随机一公开”管理机制:每年根据规定将辖区所有经营者分为一般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四个等级,通过人员随机、抽查对象随机的方式,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
27、智慧消防:依托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设计的消防一站式服务方案,包括云平台+24小时服务中心+线下服务队伍+保险赔付的服务模式。
28、统战“同心品牌”:依托非公经济人士、党外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宗教界人士等统战资源,通过发掘先进典型、搭建有效载体、推广创新做法等方式,推动统战成员在助力地方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绘大绘实统一战线“同心圆”。
29、智医助理: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辅助诊断子系统、乡村两级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协助基层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判断,降低漏诊误诊率。
3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指医务人员通过自己全省唯一身份识别码(虚拟绩效卡)登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为居民提供服务,留下工作痕迹;居民在接受服务后通过身份证(脸部识别等其他电子认证方式)认可获得的服务。
31、医疗救助金“一站式”支付: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对象在开展即时结报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医保报销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医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的一种救助形式,省去了申请、审核等一系列程序。
32、乡镇“三个一”建设:即建成1个小型室内健身中心、1个全民健身广场、1个多功能球类运动场或笼式足球场。
33、政产学研用金:指政府、科研、教育、生产、市场用户、金融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上的协同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和耦合。
34、三年倍增计划:现有工业企业税收三年内实现翻倍的计划。
35、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36、亩产论英雄:是将农业领域“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进行工业企业效益评价,指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
37、腾笼换鸟:清理僵尸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38、“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只通过皖事通(安徽政务服务网)办理业务,只进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业务,最多跑一次。
39、数字江淮:是“数字中国”在安徽的具体实践。推动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聚焦“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的数据引领型发展模式。
40、项目落地“红黄绿”三色清单管理模式:通过红、黄、绿的颜色管理,让项目管理得目标达成情况、计划进度完成情况可视化。
41、“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2、三社联动:以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和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为依托,摸底居民需求,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整合社区资源,设立社区专项基金,开展精准服务。
43、“石榴籽”暖心工程: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44、四进四有:国旗国歌进场所、宣传标识进场所、法制教育进场所、道德典范进场所。有主题活动、有专题讲稿、有规章制度、有社会服务。
45、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46、“最后访一回”、“最多跑一地”试点:通过“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方式,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
47、“五有”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 “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 的“五有”要求。
龙子湖区2020年法治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是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验收之年,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区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的目标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龙子湖,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执法为重点,强化领导、狠抓落实,把加快法治龙子湖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龙子湖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现就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法治建设
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法治政府建设相关工作。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办细化考核指标,统筹推进。坚持法治政府建设全程督察、全面查核、定期通报,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健全学习宣传机制,落实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区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学法制度,定期举办各类法治讲座、任前考法、普法考试,切实提高全区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二、提升法治能力,加大监督力度,促进全面依法行政
坚持把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来抓,促进依法决策,加大监督力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取得明显成效。
(一)完善依法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贯彻落实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制定《龙子湖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办法》、《龙子湖区规范性文件和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工作制度》,明确了审核范围和程序,做到了应审尽审。不断推进法律顾问服务模式从“事后法律补救型”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法律风险型”转型。我区继续聘请南山松三名年轻的合伙人律师作为政府法律顾问,列席政府常务会40余次,审查政府重大决策80余件,在政府重大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加强合法性审查,2020年,制定规范性文件2件,备案率100%。
(二)加大监督力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推进可承诺证明事项合法性审查、流程再造和数据联通工作,共审查全区21个部门上报的证明事项,最终确定对区民政局等三个部门共计12个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机制,明确职责,强化要求,进一步推动和保障我区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向纵深推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制定年度监督计划,强化专项监督、综合检查、日常监督,对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专项督导,对落实不到位的提出整改建议;开展执法案卷评查,对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领域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案卷进行评查,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案卷办案质量;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组织新任执法人员考试,定期开展执法证年审工作,确保全区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均通过执法资格考试。
(三)提升行政复议应诉质效,依法化解行政争议。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2020年,我区9起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均出庭应诉,出庭应诉率100%;加强行政应诉能力建设,按时报送统计数据、工作信息。及时受理、按时、按要求办结行政复议案件,认真落实上级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意见、建议和监督意见;推进行政复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借助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平台系统,按时录入行政复议相关信息、数据、内容,并归档。
三、服务中心大局,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服务中心大局始终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使命,坚持在大局下推进,处处为大局服务,以法治原则、法治思维引领护航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着力保障全区重点工作。探索建立“律师顾问专业介入、法律服务全程介入”的法治护航机制,组建龙子湖区法律服务团,全面保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扎实推进。助力疫情防控。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法律顾问团,以法治织牢疫情防控网络,为解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纠纷,助力重工项目开工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入开展“千干扶千企”活动,为企业开展免费法治体检、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建议。
(二)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深做实“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群众、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同时全区4645项政务服务事项均在安徽政务服务网办理,实现“一网通办”。打造智慧政务新模式,全区共有289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个人事项80%以上实行全程网办,并做到“零原件、不见面”。
(三)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以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为依托,积极参与多元化解,开展诉调、访调、警民联调对接机制建设。结合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在辖区内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摸排和调处工作,摸排矛盾纠纷2183条,涉及疑难纠纷91件,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678件,其中“警民联调”工作室共调处案件320件,访调对接工作室调处2件,人民法院委托诉讼调解案件52件。
四、深化普法依法治理,提升法治意识,夯实法治社会根基
突出重点对象,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一)突出精准创新,提升普法效能。进一步丰富普法宣传活动。拓展全民普法窗口,打造普法阵地,在和煦幸福城南苑建立龙子湖区法治文化广场,引导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汲取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结合“关键时期”开展“防控疫情 与法同行”活动;聚焦“关键节点”开展“送法下乡村”、“4.15”国家安全日、“全国助残日”、“6.26”国际禁毒日活动;聚焦“重点工作”、结合“江淮普法行”,开展《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宣传》、“打击非法集资”、《民法典》等法治宣传活动等,不断拓展全民学法用法渠道,促进法治素养提升。进一步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实。将普法任务目标化、精细化、规范化、数量化,为执法司法单位制订普法目录,明确具体内容和完成时限。发放“升级版普法通知书”,提升执法单位“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的及时性和精准性,全区共向30家单位发出普法通知书30份,均得到及时落实。
(二)强化法治保障,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联系点)建设达全区全覆盖,2020年度共接待解答群众来访咨询650人次,集中办理法律援助事项494件。织密法律服务“智能网”,依托司法部12348安徽法网、省司法厅安徽法律服务网,推送“网上店铺”4个;组织法律服务宣传活动,打造法律服务惠民平台,对法律援助进行宣传,让法律服务走进老百姓生活。严格遵循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原则,经济困难标准在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的基础上调整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5倍,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符合法援案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应援尽援,最大限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三)深入开展法治创建,筑牢法治政府基础。着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按照典型示范、重点培育、整体推进的原则,深入开展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坚持资源整合、借势借力,把法治创建与文明村(社区)创建、美丽乡村创建及村级法律顾问等工作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持续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村级法治讲座等活动。
2020年,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创建合力不足,上下贯通、部门联动的工作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法治人才短缺,大部分区直部门单位法制工作人员配备不到位,素质能力有待提升;行政执法中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现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有所上升。
下一步,龙子湖区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争创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为目标,持续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细化法治政府创建考核指标和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高点启动“八五”普法,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能,推动全区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更上新台阶。
2021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