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龙子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09-16 14:38 来源: 龙子湖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十三五”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攻坚期,也是我区经济社会蓄势待发,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更是我区加快产业转型建设现代化城区的重要机遇期,科学谋划和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理清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对于我区加快崛起,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二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确定的“十二五”目标任务基本得到实现,部分指标超过纲要提出的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城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攻坚克难调结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我区经济始终保持健康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到2015年底,地区生产总值(GDP)累计完成304.3亿元,比“十一五”末累计净增184.6亿,累计增幅154.2 %,年均增幅20.5 %。工业产值累计完成441.7亿元,增长167.5 %,年均增长21.75 %。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11.82亿元,增长68 %,年均增长10.9 %。农业累计完成产值11.2亿元,因区划调整减少1.86亿元。服务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46.3亿元,增长59.45 %,年均增长9.78%。 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6%,处于全市领先水平。2015年财政收入完成8.3亿元,较“十一五”末,年均增长9.4%。到“十二五”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1423元,年均增长15.94%;农村居民纯收入1147元,年均增长14.97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累计完成425亿元,年均增长21.5%。

(二)以人为本惠民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五年来,民生工程累计实施58项,城乡居民受益率由60%增加到100%,投入民生工程资金累计3.93亿元。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都达到100%,全区中小学生年巩固率达99%以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100% ;文化建设大力加强,区级文化馆,2个乡级文化站,60个城乡书屋,3个电子阅览室全部建成;依法治区全面推进,五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98件,实现了应援尽援;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年共实现科技投入 5.4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2006个,发明专利授权量147个;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共发放低保金7289.3万元,发放医疗就助金956.6万元。基层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共建立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全区149674位建立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率80%以上,重度精神病管理率达到83.46%。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广泛加强,全区出生率7.27‰,政策符合率96.19%。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成绩斐然,五年共累计实现就业37872;实现再就业22447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78人次,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妇儿、弱势群体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孕产妇建卡率、住院分娩率都达到100%,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0.79%;共为残疾人发放救助金405万元,为11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工程。依法治区工作成效显著,人民武装、民族宗教、综治等工作也得到了切实加强,为建设和谐龙子湖区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三)上下同心大建设,城市改造全面提速。五年累计完成拆迁面积450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面积158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面积116万平方米,回迁安置10023套。大建设、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126个,可建成和基本建成项目82个。完成新增绿地面积5.4万平方米,改造绿地41万平方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个,完成小街小巷改造22个,改造总面积1.12万平方米。

(四)常态发展保环境,生态意识显著增强。加强山林水源的生态保护,完成绿色造林7848亩。加大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我区秸秆禁烧无火点。加强打击非法毁林,盗采山石等不法行为,严格管理噪音、油烟、粉尘等影响城市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加强对PM10的监测,全面封闭了粘土砖窑,淘汰了碳排放较大的钢铁压延产能,城区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五)改革创新探新路,文明创建成效显著。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道德讲堂为平台,在全社会突出“爱心、诚信、责任”等主题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率先在全市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城市环卫机制和体制改革,以制度化保障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文明创建在第三方考核中,成绩显著。

(六)依法行政促廉洁,政府形象较大提升。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政府运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和审计监督。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强力狠刹公共经费“四风”问题,大力加强信息公开和效能建设,政府公信力明显提升,执政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回顾“十二五”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增长压力较大,与先进县区相比仍然存有差距;产业竞争力不强,大项目、强项目不多,还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三五”期间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十二五”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

2010年末

2015年末

年均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9.3

72.48

13.2%

工业增加值

亿元

20.43

28.6

6.9%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6.05

40.59

20.39%

财政收入

亿元

5.31

8.3

9.4%

三产比重

%

5:51:44

1.3:49.3:49.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8.18

100.9

21.45%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亿元

17.34

36.8

13.1%

城镇人员医疗保障覆盖率

%

100

100

 

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净入学率

%

100

100

 

总人口数

%

24.12

18.88

 

人口出生率

7.49

8.4

 

新农合覆盖率

%

100%

100%

 

注:总人口减少的原因是长淮卫镇划归经开区托管

 

二、十三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区面临的发展形势,既有国际金融波动和国内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也有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

从宏观上看,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始终迟缓。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面对严峻形势,对外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对内实施“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计划,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换、绿色发展来应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大背景下,我市确立了“适应新常态、掌握新要求、抢抓新机遇,主动新作为,实现新发展”的工作方向,提出了“聚焦工业突破,冲刺第一方阵”,打造三个千亿产业总目标,启动实施“486”行动计划,全市工业经济在结构转型中实现了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比已进入全省前三;以国家主体功能区确立的主要产业农业实现十二连丰;以电子金融、电子商务为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并被确定为国家级试点城市,我市准备开建的机场和已建的港口纳入到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之我市原有的交通、科教、人才、区位等条件的相对优越,产业综合门类齐全,全市正处在厚积薄发的大发展趋势中。

回看我区,经济与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品销售回软;中小企业融资信贷不畅,结构转型乏力;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新增大项目储备不足。从产业结构上看,支撑工业体系的传统工业比重仍超过60%;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管理经营模式落后,制约着企业做大做强。从规模和经营上看,我区部分工业企业体量较小,生产工艺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看,传统服务业仍在发挥主体作用,由于“十二五”期间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传统服务业受到冲击较大,目前正处于重新整合期。以电子商务、金融、设计、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刚刚起步,生产型服务业在加快崛起。

尽管我区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打基础的阶段,但是经济蓄势而发的态势已经形成,有利因素在不断汇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基本具备。主要理由是:一是东片地区包括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已高质量完成,发展空间布局确立,开放条件全面成熟,形成了全市的开发热土。二是省委省政府在我市确立的硅基材料产业聚焦发展基地,以我区和高新区为核心,特别在我区,硅基材料产业起步早、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紧密,发展空间充足,技术储备充分,发展条件全部具备。三是政策优势叠加明显。由于我区“十二五”后期新进项目,基本上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省市数亿产业扶持基金支持,企业投资积极性高涨,特别是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和合芜蚌自主创新政策,含金量高,我区新晋大企业都在其受益面上,因此不管对已落地企业还是进行招商的企业,都有巨大吸引力。四是产业龙头企业影响力、带动力明显。台玻、中建材的超玻显示基板、高强高铝高碱玻璃,中恒新材料,中航三鑫光伏盖板玻璃,包括即将建设的8.5代TFT—LCD基板玻璃等都处在产业链上端,对加快产业链条延伸意义都十分重大。五是产业技术储备充足。研发优势明显。依托四国工程院院士和两名国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组建的中国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研发成果占据国内外80%以上的高端浮法玻璃设计市场,对产业发展形成强力科技支撑。

从商贸服务业发展趋势看,我区新型服务业态正加快形成;高铁等便捷交通给我区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正不断汇集,高铁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全部具备。传统产业中因为转型需要,一些科研创新平台正加紧建设,生产型服务业将在我区“十三五”期间异军突起。随着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传统服务业也将进一步整合,为我区第三产业做出应有贡献。

综上分析,我区“十三五”期间困难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行,总体而言,我区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未变;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趋势未变;资源加快整合所带来的红利未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埋头苦干,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十三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定可大有所为。

三、“十三五”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成果转化为助力,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理念转变引领发展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激发全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推动经济稳定、高效、健康、优质发展。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路径,以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突破方向,大力实施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战略。科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强力推动社会管理改革,以执政为民、扎实有为的作风团结全区人民为迈进全市先进城区行列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治区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和推动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完善和建立起公共参与机制、政策调节机制、社会流动管理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危机应急机制等。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把社会中的不同利益诉求,通过第三方顺畅渠道反映上来,为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决策依据。

2 、坚持与时俱进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和办法看待和解决目前在走入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复杂问题,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发展经济和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愿望的政策措施;用正面、健康、科学、有说服力理论和实例,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围绕新常态,把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把资源利用以政府主导转为市场化配置,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把传统的营销方式转变为互联网+为新业态的信息化模式,使生产、生活理念进一步迈向以小康生活为特征的现代化。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具备时代特征的新型城乡社会化体系。

3 、坚持包容开放发展。紧紧抓住社会大转型、大流动的时代特征,转挑战为机遇,加快适应资本、产业的快速流动和社会结构从城乡矛盾向城乡交融过渡的趋势,通过科学社会管理促进城区资本、文化、产业、城乡、官民、政商等经济社会发展要素迸发活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把我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源、交通等优势与发达地区的资本进行融合,建立起新型产业发展结构,提升我区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开放式加快发展的同时,把传统价值与现代精神、民众智慧和宽广视野高度融合,强化基层管理服务,使民生事业得到落实,群体利益关系得以协调,维护社会生态平衡发展。        

4、坚持绿色共享发展。正确把握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合理布局产业,取得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环保投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督促企业不断改革创新,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加强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以人为本,大力进行公共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亮化美化城乡环境,提升城区承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平安社区和美好乡村建设,进一步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增强城乡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加快推进城乡治理结构的转型,增强服务功能,及时化解社会冲突和矛盾,保持城乡社会的长治久安。

四、“十三五”总体发展思路战略和目标

(一)总体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是:经济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4105”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486”行动计划,围绕全市“聚焦工业突破,冲刺第一方阵”这一发展目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在稳增长的前提下,打造以硅基材料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老城区改造、高铁新区开发、城郊特色农业四大增长极。加快对经营粗放、产品层次低、创新能力差、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实行“腾笼换鸟”,使全区工业经济朝着集群、集聚、集约方向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推动互联网与三大产业的融合,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社会事业发展路径。围绕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积极营造社会治理全民参与的民主意识,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构建和谐有序的龙子湖区。城区建设围绕“363城市发展框架规划”,合理配置城区空间资源,加快高铁新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城区形象。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方向上,实施“产业为先、民生为本、生态为重、创新为要”四大战略,继续朝着打造“经济繁荣的富裕龙子湖区、山水园林的生态龙子湖区、稳定平安的和谐龙子湖区、充满底蕴的魅力龙子湖区”方向迈进。

(二)发展战略

产业为先战略:以产业结构转型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方向,加快全区产业发展布局调整,抓住宏观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趋势,以硅基材料产业发展为重要突破口,重点在电子信息显示材料、硅基基础材料、先进建筑节能材料以及高端器皿材料上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版,提升我区制造业水平。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产业的融合,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发挥优秀传统工业在经济转型中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城郊农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延伸融合,加速推动制造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

民生为本战略: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为依归, 加快建立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全面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加快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握广大群众的普遍需求,困难群众的迫切需求和孱弱群体的特殊需求三个层面,认真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社会养老、城镇低保和民企参保水平,完善和建立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和进城务工人员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继续坚持做好教育优先、公正、平衡发展问题,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满足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期盼和希望。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力度,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设,在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社会安全上迈出更大步伐。

生态为重战略:认真做好我区产业开发空间、生活居住空间和生态涵养空间的布局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做好落后、过剩产能的淘汰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技术、高装备、高附加值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园区内集约化利用土地,循环式利用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着力解决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加快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实施好以处置工业三废,生活垃圾以及城乡美化绿化为主的城市生态工程建设,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型城区。

创新为要战略:科学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转方式,调结构,发挥企业市场主体的创新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让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力。

加强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用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促进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创造性的维护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的创新,建立更加贴近群众,更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能够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创建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城区管理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城区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使城区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在经济社会转入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突出经济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保持经济稳定和高质量的增长,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对社会治理结构的改革,统筹社会事业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高于全市、领先城区的发展要求制定如下目标:

2:龙子湖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15年预计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一、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2.48

115

11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突破1万美元yuanyuanyuanyuan元

-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亿元)

28.6

57.52

15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8.3

14

11

预期性

二、创新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比重(%)

 36

50

 

预期性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9.3

 5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13

 25

 

约束性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72

110

 

预期性

三、开放发展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亿美元)

0.6 

2 

 27.2

预期性

四、绿色发展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五、协调发展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1

45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9.4

 48

 

预期性

六、共享发展

年末总人口(万人)

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

 

 

约束性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

31423

50607

10

预期性

农村

11471

20321

10

预期性

社保参保率(%)

 100

100 

 

约束性

 

注:到2020年末,人口和计划生育、环境、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以及越级上访率等约束性指标符合国家、省、市下达的标准。

 

五、“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重点聚焦硅基产业,加快打造新型工业

发展思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以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为重要突破口,依托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的科技研发、装备制造、方案设计以及产业打造等优势,充分整合东片地区工业资源,以优质龙头企业为引领,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安徽省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基地、中关村股权分红激励、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叠加优势,以创新发展、集聚发展、链式发展和绿色发展为原则,打造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中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产业发展新形态,力争在“十三五”末,建成规模宏大,配套齐全、产业完整、科技领先、市场覆盖、效益丰厚的省级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基地。

加强对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大力引进智能产业,激励企业加大对科技研发和专利发明的投入,提升对生产工艺、装备水平、产品开发、市场投放等生产经营方面的把控能力。引进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助推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动机和催化剂,把产业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城区内企业退市进园重新建造的契机,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在充分利用好现有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认真解决中、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融资、生产、市场开发、人员招聘、经营审批、房屋租赁等困难和难题,靠前服务,建立完善的中、小微企业服务机制,全力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园,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好城市工业企业退市进园后,留下的宝贵城市资源,结合城区文化和旧城改造,打造“万众创业产业园”,将城市历史文化、手工艺生产、餐饮娱乐、生活服务、旅游休闲融为一体,为城市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 强力推进硅基材料产业发展。按照“1425”战略布局向前推进。“1”是指一个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基地。“4”是指以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光伏玻璃,节能建筑玻璃,高端器皿为基础的四个重点发展方向。“2”是指以中建材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区为核心打造东片以“甲”字状的约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区(东至凤阳界,西至李楼路,南至东海大道并沿中环线东侧至黄山大道,北至京沪铁路线);规划和预留约8平方公里的辅助发展区(东至凤阳界,西至规划商住生活区,南至京沪铁路线,北至鲍家沟)。核心重点发展区中“田”字状区域(东至凤阳界,西至李楼楼,南至东海大道,北至京沪线)以发展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和光伏玻璃为主。沿中环线至黄山大道可用地区域以节能建筑玻璃和高端器皿玻璃为主。 “5”是指力争打造500亿产值的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基地。

----- 鼓励和支持装备和船舶制造产业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占领市场。 继续大力支持液力机械完善和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产品研发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南华电机、圣力开关等项目加快推进,尽快形成生产能力。鼓励神舟机械,加快对新型游艇、拖轮、军工等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扶持中意电气、祥丰矿业、众成压铸等具有较高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

---- 建材产业加快产业转型,不断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沿胜利路工业带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关注海螺水泥的技改计划,指导企业按市场需求释放产能。大力支持安徽嘉和、路泰环保等公司,扩大产能,提升工艺。加快进行商用混凝土工业园建设,整合七家商用混凝土企业能够实现入园生产,以减少城市污染,形成产业集聚。

---- 继续大力扶持电子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加强对园区资源进行整合,重点围绕传感器、电子元件和电子功能组件、汽车滤清器等原有优势产业,挖掘潜能,注重培育以智敏电器为主的电子产业加快发展,重振我区电子工业产业。

---- 大力培育轻纺服饰、印务包装材料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以外向型为主轻纺服饰产业,支持企业提升产品设计和科技研发能力,鼓励天一服饰、天联海防、华宇纺织等企业,扩大产能,加大出口。大力支持三联木艺由印务包装向文化创意方向转型,推动其印务包装园区建设

-----继续支持生物制药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加速对生物制药产业的布局,满足企业退市进园需要,大力支持企业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占领市场。在支持食品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整合,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特别在豆类加工制品标准匮乏的情况下,严加市场监管,保证市场安全。大力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支持宏业食品继续扩大和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二)构筑现代贸服体系,强力推动三产发展

发展思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加快构建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相依托,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为核心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发挥现代服务业在推进新型工业、产业化农业和融合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增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体制,减少行政性审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在盘活老城区存量土地,推进高铁新城开发以及城乡重要道路改造完成后,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留足发展空间,增强主城区的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大数据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开发水平,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的市场监管方式,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结合旧城改造,进一步提高和美化传统服务业的经营环境,指导传统服务业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传统服务业产业化布局,提高对传统服务业的管理水平,丰富和创新传统服务业的经营业态,为“万人创业”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上,构筑“四带四圈”,即:以东海大道打造信息传输、电子商务、电子金融、文化教育、旅游娱乐、科技研发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经济带;胜利东路以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生产型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业经济带;凤阳东路以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等以生活资料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经济带;淮河东路以机电产品、小型商贸、餐饮住宿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经济带。两站商圈,以IT、电玩、餐饮、住宿、医药为主;蚌医商圈,以医疗及延伸产业为住;高铁商圈,以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科教文化为主。治淮东路商圈,以玉石加工为主。

----电子商务与金融。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在我区加快发展,作为新型现代服务业,加快弥补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标准的不足,认真破解管理难题,加强行业监管,在鼓励电子金融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能够依法依规创新发展,拓展金融发展新领域。加快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在东片工业区,胜利东路、东海大道之间地块,打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加快与工业区尽快融合。同时在高铁新区,依照规划要求,做好电子商务为主的谋划和招商工作。

----文化众创产业。沿凤阳东路两侧老工业企业搬迁退市,利用原企业工业厂房建立“众创文化产业园”,徽商物流原老厂房改造为创业中心,中石油蚌埠公司原址改造为主题公园,蚌埠一毛厂原址改建为全民体育中心。

----物流中心。完善沿胜利东路建设现代物流产业的规划,使物流业与我区工业协调发展,以降低工业产品流通成本。培育和招商大型物流企业入住我区,为工业企业提供优质的第三方服务。

----总部经济。围绕高铁新区规划,抓紧实施高档写字楼建设,科学做好二次规划,加强周边配套,完善功能设施,突出环境保障,加快招商引资,将社会对高档办公设施需求与高铁优势充分结合,吸引企业将办公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高铁新区。

----玉器产业发展。以玉金香精品白玉市场为核心,在解放路以东,沿治淮东路两侧,结合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依托北工地原有加工和市场基础,整合光明街、余庆苑等玉器市场,打造中国精品玉器城,使玉器生产、加工、销售从零散型,碎片型,尽快向产业型、集聚型发展,提升玉器产业影响力。

----批零餐住。围绕凤阳东路两站商圈和蚌医商圈,结合房地产开发,大力发展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传统服务业集中发展,扶持东方新天地饮食城、国祯广场、华联商厦、城市之星、滨河小区等新建小区,建设集中连片的批零餐住营业房,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提升火车站周边的IT产业向高层次方向发展,扩大经营范围,不断提高其影响力。

(三)推进城乡一体建设,助力区域强势崛起

发展思路:结合市“363”开发规划,以“一核两轴六片区”为框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核”为以9平方公里高铁新区为核心。“两轴”为:老城区以凤阳路与解放路为一轴;新城区以东海大道与中环线为一轴。“六片区”为老城区片,高铁新区片,硅基材料产业区片,西芦山片,老山区片,黄山大道东端区片。

通过以凤阳路与解放路为一轴的老城片区改造,使辖区中心区域环境尽快达到现代化城区水平。通过改造,改建、新建,拆除141.67万平方米旧城、棚户区、城中村,兴建约423万平方米新房,建设规范化小区30个,使老城区面貌彻底改观。

以东海大道与中环线一轴的新城区建设,主要以高铁新城区为核心,轴西的上半部分以人居新城为主,将建设容纳20万人的高品质低碳宜居新区;其余三个区域以建设硅基材料产业基地为主,产业用地约9平方公里。开发完成后,将形成具有合理布局、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西芦山片区和老山片区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域,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地。两个片区共汇集3个行政村,汇集农村人口近万人,使全区土地资源和城市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黄山大道东端片区,为乡村体系规划片区,主要承载对东海大道和中环线轴线开发过程中根据需要而承担的辅助功能。

----进一步发挥老城区城市功能。随着城市框架加速拉开,我区东片老城区已完全融入到城市中心区,商住、科教、行政等功能更加凸显,对商贸服务业要求更加提高。结合旧城改造,加快对人居、商贸、科教、卫生、出行、城市设施等规划布局,不断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地位和综合实力,发挥中心城区人气集聚和产业扩散能力,不断强化服务功能,美化城市形象。

----加快建立产城一体,为全面实施城镇化打下基础。按照市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要求,对李楼乡所属16个行政村,进行重新整合布点,把高铁新区规划、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规划和李楼乡乡镇体系规划充分衔接,将拆并村庄与工业区规划关系进行合理调整,撤并后释放出来的存量建设用地,进行产业化布局,充分利用东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优势,把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融合,稳步推进。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配合旧城改造,加快对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充分利用我区国家重点老工业搬迁试点政策,将在居民区中的工业企业加速搬离,力争在“十三五”末,全部实现退市进园。对搬离后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改造,大力推动生活型服务业、城市文化产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老工业企业无法转型升级,且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就此淘汰,市场前景较好,通过搬迁产业可得到提升的,安排入园集聚发展。

----推进房地产产业健康发展。在保障性住房托住城市低收入人群安居需要的底线后,适度开发商品住房,满足社会不同消费群体需要。抓住棚户区改造试点城市和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旧城改造进行投入的大好机遇,加快对旧城棚户区和城中村拆迁,并同时加快安置房集中建设,为城区发展和城市扩容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加强农业资源整合,增强服务城市能力

发展思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我区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在现有农业基础上,加快产业转型,提升服务城市功能,大力整合土地资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释放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对现存的农业资源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以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现代农业,加快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转换,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在新建城区中拿出更多的岗位、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为失地农民构筑生存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好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时为集体经济预留的生产、生活设施用地,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时,要为生产、生活用地谋划出更具可行性,更有丰厚收益,更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生产平台,让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来保障农民的生活。围绕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大力倡导发展品牌农业、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完善设施功能,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出行条件,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培养他们城市文明素养,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效益驱动的原则,按照核心区、发展区、辐射区的发展布局,江南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绿康园农业发展公司、盛霖园艺公司、晨铭园林公司、泽惠园艺公司、七里湖农庄等七个公司,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推进科学化、信息化、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建设集农业高端产品生产与贸易、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循环、智慧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产销一体的经营模式,帮助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产品质量,严格标准化管理,抓好品牌经营。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入股、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农村金融改革,完善管理机制,为农业经营主体搭建有效地施展平台,带动农民增产致富。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利用基层农技推广包村联户补助项目,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对大棚油桃栽培技术、山核桃新品种栽植、西瓜育苗技术、草莓立体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推广。通过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使用农业新技术。加强对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以政府、企业、村集体共同合作,打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用工保障。

----发挥环境整治效益。整治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每个建制村要有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和工作制度。持续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转运”模式,加快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验。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等项目实施,推进田、水、路、渠综合配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村村绿”和绿色家园示范创建活动,推进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2020年,开展整治的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安排建制村建设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以农村社区化为方向,培育和新建中心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引导中心村房屋改造建设,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利用,着力培育和打造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养殖、设施蔬菜、瓜果种植等“一村一品”特色村。

----优化农村公路网络。推进农村畅通工程,打通乡间路,消灭泥水路,实现区域农村公路全部畅通目标。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顺畅、安全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农业加快发展。

(五)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发展思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变化,加强对城乡、贫富、人口流动、利益协调、突发事件等社会问题的研究,加快推动以传统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结合政府转型、职能转换、作风转变,加强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和改进基层社区组织管理和服务社区的功能,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工作质量,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针对各类突发事件高发期,做好应对突发事件预案,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形成有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居民自我防护能力。立足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缓解社会矛盾,调节利益诉求。建立开放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强与实体社会和虚拟社会的沟通;优化社会管理手段,推进社会网格化管理措施,使社会管理更加精细化。建立健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社会底层发生基本生存问题。探索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实现社会稳定。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构建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新机制,大力实施好“城市功能文明完善、城市形态文明优化、全域文明升级、公民素质提升、九城同创联动”五大工程,为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跨越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造,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对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美化城市面貌。注重建管并举,提高城市常态化管理水平,完善创城包保机制,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大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扎实做好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中国好人等评比创建工作。

----大力加强社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实现社区管理扁平化、信息化、网格化。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自治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居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和权利保障机制,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和满意度达到80%以上。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确保农民不出社区就可享受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强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成一支符合现代化社区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加大示范社区投入和创建力度,在扩大农村示范社区创建范围的同时,力争5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示范社区标准,使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社会治安重点地区,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得到有效治理和提升。

----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以城市大数据、云计算为主“数字龙子湖区”建设,加快整合治安、交通、社区以及社会单位的网络,实行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将行政区域进行全数字网格化,依照职能分工,安排专门队伍对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城市管理、医疗救助、城市卫生、社区服务等实行全方位,精细化服务,使社区群众生活更加便捷,安全感更加提升。

----政府购买服务,为公共管理提供保障。深化和探索公共卫生环境治理工作。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对城区道路和老旧小区环卫作业进行市场化运作以来,总结成功经验,继续向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养老救助、拆迁安置、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加强对城市资源的配置和财政资源合理利用,在学校建设、师资队伍配备、体育事业发展、药品集中采购,拆迁群众购房安置以及农贸市场改造、城市卫生保洁、生活垃圾处理等加大政府在依托市场服务社会的作用,使城市管理机制更加科学健全。

----建立家庭助老工作站和残疾人服务工作站。加快推进社区养老事业和残疾人保障事业的设施和机制建设,至“十三五”末,全区社区都要建立以养老和残疾人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工作站,动员社会力量,明确专门人员,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组建老年协会,落实老年人政策优待工作,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助老”,鼓励老年人参与“银龄行动”,把老年活动中心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开展好。健全残疾人组织,依托社区服务工作站,建立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按照分类救助原则保障残疾人生活。

----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养老小区。按照我区老年人口比例和分布状况,将养老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指标,按照人均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对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社会团体和民间法人在土地和政策上提供支持。

(六)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倡导推行绿色发展

发展思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社会进步必然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系统工程,因此大力推进建设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国民经济系统,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社会价值系统,以生态健康为标志的生命支持系统以及以适应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是我们迈向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鼓励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建立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在工程方案制定、设备工艺改造、产品生产研发、各种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推进绿色化生产。

----从文化入手,打造绿色城区。将绿色发展理念、原则、目标等贯穿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提高群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促进绿色行为的养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文化发展新形态。

----加强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和水污染防治。完善管理环境监控网络建设,以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各类污染源并加以治理。发挥群众联防联控的监督作用,特别对建筑工地、化工等一些污染源较重的工业企业,噪音和油烟污染以及污水随意排放的服务行业,严格执法,使城区环境得以保障。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商业、民用领域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对辖区内已搬迁的化工企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地块,加快治理修复,保障城市生活环境。在农村大力倡导秸秆还田和秸秆工业利用,利用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科学处置生活污染物,减少雾霾,保护好城乡环境。

----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风险源全过程管控,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确保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管理保护制度,积极推进未利用土地开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向企业之间扩展,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加快完善社区和乡村在生资源利用回收体系,加快推动垃圾填埋厂对建筑和生活垃圾进行能源化改造。

(七)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宜居小康家园

发展思路:社会事业发展要紧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创新。新常态下的社会事业发展要围绕经济结构转型,速度放缓,质量提高等新的发展形势,大力深化政府管理社会形态的改革,把服务和保障放在首位,把依法行政、公平正义作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措施而加以把握和深化。加强社会精细化管理,强化基层管理力量,织密民生安全网。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开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综合执法。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全程监管和问责机制。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和生态强区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落实绿色生态保护,努力减少空气和水、土壤等污染,降低PM10浓度。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全力保障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全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推进优质均衡教育为目标,以促进公平为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均衡、活力、特色”为基本路径,使全区教育成为在全市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的区域教育。到“十三五”末,全区学前儿童三年毛入园率、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完成率、九年巩固率、三残儿童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全都达到100%。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计算机生机比达到8:1;师机比1:1。全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办学体制、招生考试制度等改革。大力实施学校规划建设、队伍建设提升、素质教育引领、教学改革深化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五大工程,全面完成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深入推进继续教育四项重点工作任务,加大教育经费保障,“确保三个增长”,营造良好的区域教育发展环境。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即: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从过去强有力行政手段为主向宣传倡导、依法管理、群众自治、利益导向、优质服务和综合治理相结合转变,通过卫生、计生两种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和资源配置,创新和完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质量和水平。

---- 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推动全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化,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医疗卫生工作流程规范化,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保健制度更加健全,公立医疗机构管理更加完善,进一步加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控能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居民健康指标稳步提升。强化农村卫生工作,加大乡卫生院基础建设,完善卫生基层医疗设施条件,满足农村群众医疗需求。

----大力加强城乡文化建设。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多功能剧场、中心文化广场和数字影院建设。大力推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和乡村文化中心建设,确保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占全村公共设施比例不低于40%,农民文化乐园在建设美好乡村时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基层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城乡文明创建工作向更深层次迈进。大力加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在推动大明文化产业园、万绿生态园、安惠山庄、泽惠盆景园、东芦山动物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运作和实施好影视制作、创意设计和文化旅游集聚三大基地建设,使全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得益彰,同步发展。

----强力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大力推动青年创新创业。统筹城乡就业,确保五年新增累计就业人数3.5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2万人,农村转移劳力1500人,参加技能培训2500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费用征收更加合理高效,累计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万人,每年征缴养老保险费用2.2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完善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退管率100%,社会保险经办能力显著提高。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管理,优化公务员队伍,提高行政意识和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稳定在97%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8%以上。积极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信息化、现代化。

----大力推动法治龙子湖区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七五”普法工作,以基层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维护稳定的水平和能力。大力加强基层司法组织建设,确保基层每个司法所不少于3名工作人员;加大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建立化解矛盾纠纷长效工作机制,全区调委会“六统一”达到100%,矛盾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对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率达到95%,帮教率100%,实现安置率95%,依法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实现无脱逃漏管 。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落实目标责任,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严把各类安全审查审批关,强化职业危害监管和防治,健全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对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治理、安全监管特种设施、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以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等六大项目建设,以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

----大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抓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侵害消费者不法行为定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大力加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保护及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强力推进妇女儿童纲要实施,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推动男女平等。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在就业、康复、教育、权益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良环境,全面创建残疾人综合示范区,切实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大力加强人民武装工作。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持续开展双拥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机制,完善兵役政策措施,调整优化民兵编组,不断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大力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建设。加强团结工商界社会进步人士,服务大局、服务社会,发挥其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

大力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城工作,加强军事动员能力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为打赢现代化局部战争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大力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推广全民健身运动。

加强审计、统计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和统计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执行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中,统揽全局,把握方向的重要政治保障作用。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党组织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纷繁复杂社会矛盾时驾驭大局、处置难题的能力。在新常态下不断创新和改进党的领导,大力提高基础组织的工作水平,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区人民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员和领导干部在经济发展大潮中,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廉政高效的组织保障。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准配好基层发展带头人,加强经常性思想作风建设,使基层组织始终围绕着爱民、为民、帮民、富民的工作主线开展工作,使规划的措施、任务得到落实。

强化规划执行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旧观念,突破惯性思维和传统经验的束缚,在转变观念中破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遇到的难题。按照规划中确定的任务要求,定下工作抓紧实施,部署工作一抓到底,承担工作确保成效。要进一步唤醒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在规划落实中,强化责任,改进作风,进一步增强落实规划的掌握力、计划力、服从力、组织力、创新力、评估力、问责力、调整力,为全面推进规划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二)深化改革成果,推动目标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基础前提条件。深化改革涉及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都贯穿于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中,由此可见,深化改革与落实规划是相互交融、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根本动力。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推动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主板、创业版、新三版及海外市场上市。支持企业依托现有资产、技术与各类大型企业合资合作,盘活企业存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条件和门槛,鼓励民营企业以PPP模式参与公用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支持农村集体土地在产业化过程中实施土地流转,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适度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推进政府精细化管理,建立职能明确、分工合理、流转通畅、权责一致的职能职责体系。进一步规范区级政府行政审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依托法律和制度行使行政权力,加快建立行政集中审批制度,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加强和完善全程跟办服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在全面总结老旧小区改造,城区保洁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向农业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治理、保障房和安置房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全域开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加快制度建设,规范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指标设计、标准确立、数据核查、独立评价和满意度调查等考核评价体系,严格会同履约管理,把项目验收与评价业务挂钩,实行优胜劣汰,进一步保障城区生产生活环境。

(三)强化项目建设,突出支撑作用

依照打造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工作要求,重点围绕硅基材料产业、生产型服务业和重点社会事业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实施,力争“十三五”期间谋划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亿元。

积极落实省“4105”战略和市“486”行动计划,在硅基材料产业园区和高铁新区及老城区重点地块,谋划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进入我区项目库。硅基材料产业项目按照链式发展原则,在上下游、左右端着力优化、完善产业链结构,培育链主型产业,积极提升配套能力。高铁新区重点谋划总部经济、科教文化和服务外包产业项目,通过依托专业科研结构谋划包装,形成具有我区特点符合发展实际的重大项目,并以此作为项目目标,开展合力攻关,实现重点突破。使全区工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服务业更加具有超前特色,社会事业更能够满足民众需要。

牢固树立抓工作就是要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把日常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落实化,通过实实在在的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抓落实,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在完善“一个重点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加强制度保障,完善项目考核评估机制,通过推动项目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创新招商模式,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在招商合作中,充分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辖区内企业发展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好政府在政策、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共同构筑具有吸引力的招商平台,盯着世界和国内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技术核心企业、区域有影响力的企业,招大引强,通过技术、装备、生产要素保障、土地资源利用和服务环境打造,吸引资金和产业向我区流动。大力开展招商引智、招商引商、招商引财工作,通过核心技术、科技研发以及人才队伍的引进;通过工业品重大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其他重点服务业产业平台的引进;通过财政贡献型企业的引进,打造我区全新的、符合时代产业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增强我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四)严格依法行政,增强民主监督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是深化改革,提高政府管理质量和水平的主要任务,也是落实规划纲要的根本保证。坚持依法治区,建设法治政府,形成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依法全面的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促进行政管理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真正保证行政管理为民服务,使违法者接受惩戒,守法者获得遵守制度的红利,让诚实守信、公平正义落实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使群众的自由、财产和安全都能得到切实保障。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吸收城乡居民有序的参与更多基层事务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五)完善规划体系,抓好规划落实

“十三五”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充分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按照纲要确立的目标任务制定各项保障措施,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工作支撑。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要根据纲要的安排,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工作措施,理清发展思路,形成好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完整的实施计划,并加强分工和协作,切实推进纲要规划的落实。要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对经济运行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评估预测,掌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为推进纲要全面落实而努力。

展望“十三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形势光明,全区上下将以“大干十三五,工作争一流”信心和决心,为争取冲刺全市第一方阵,把我区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富足的现代化城区而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