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蚌埠市龙子湖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文化和旅游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文旅公共发〔2020〕32号)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公共发〔2021〕21号)精神,结合蚌埠市龙子湖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丰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能,激发发展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蚌埠加快建成“三地一区”两中心、实现“五个更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发展目标
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统筹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夯基础、固强项、补弱项,巩固创建成果、完善制度、拓展服务、创新方式,激活变量和增量、彰显创新点和亮点。到2024年,切实把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百姓享有更加便捷、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强基提标工程
1.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李楼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场所实现独立设置,6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功能室设置等均达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按照省统一部署,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工作。
2.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1年12月底,全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省政府设定的98%的目标,到2022年12月覆盖率达100%。龙子湖区提升已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优选一批基础设施好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一二三四”“七个一”建设标准逐级实施提升改造,分别到2021年底、2022年底实现达到“七个一”标准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占比在辖区不低于20%、40%。涉及撤村建居的社区要按照规定配套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3.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培育。要合理利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历史街区、民宅村落、闲置建筑、工业遗存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质增效工程
4.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开展特色化服务。落实国家、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更新龙子湖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加强适应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龙子湖区公共文化场馆在组织开展好流动服务基础上,广泛开展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引导免费开放场所结合实际拓展特色服务项目,推动免费开放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启动免费开放示范项目创建评选活动。更好发挥文化馆活动联盟、图书馆阅读联盟作用。完善优化龙子湖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通过文化馆总分馆,加强区域内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队伍培训,以及演出器材设备调配等方面的统筹,通过区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整合区域内的公共阅读资源,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内联动共享。
5.打响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品牌。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群众文艺精品创作,以省“群星奖”、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乡村春晚为平台,重点遴选、扶持、展示、推广一批高质量群众文艺精品。持续办好“温馨蚌埠·欢乐珠城”“我们的节日”“千场文艺千村行”和广场舞展演、大家唱歌咏活动等品牌文化活动,要充分挖掘具有浓郁淮河文化的花鼓灯、泗州戏、卫调花鼓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组建特色文化团队,开展自办文化和特色文化创建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品牌创建,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6.丰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服务内容。各乡(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年举办综合性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单项性文化活动不少于8次。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切实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实现“年年有比赛、季季有讲座、月月有演出、天天有活动、人人能参与、户户能表现”,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活动服务品牌,力争到2022年底,形成“一乡街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文化活动服务品牌。
7.面向特殊群体开展定制化公共文化服务。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保障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开设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特色服务项目,经常性组织针对职工、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人群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面向职工的文化艺术培训。
8.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动蚌埠市文旅云平台与安徽省公共文化云平台完成对接。持续更新蚌埠市文旅云平台数字资源,将全区各级各类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确保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在云平台实现共建共享。完善云平台需求导向功能,针对群众多样的公共文化需求,加快建立“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机制,提供更多预约服务、“一对一”精准服务、定制服务等。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力度,优化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网站服务功能,龙子湖区图书馆、文化馆要确保到2022年底至少建成2个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推动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转型,推动建设智慧共享的现代新型图书馆。
(三)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墩苗培优工程
9.配齐配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龙子湖区要大力抓差补缺,配齐配强乡(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专兼职人员,重点解决乡(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编在岗人员不足3名,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未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等问题。要确保在2022年6月底完成辖区基层公共文化人员配备工作,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专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
10.加强文化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壮大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组织招募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到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挂职锻炼。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持续推动业余文化团队发展壮大,在确保不少于3支业余文化团队基础上,重点培养扶持一支村级领航型业余文化团队。
(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程
11.促进现有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转化。全面推进落实、修订完善在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已经出台的《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和各类规章制度,着力促进现有制度设计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12.做好后续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继续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公共文化机构管理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等方面做好后续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推动区级组建公共文化服务讲师团,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系列培训课程。充分利用蚌埠市文旅云平台,强化对乡(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动态监督管理。完善随机抽查与常规监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乡(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效能评价工作。
13.加强创新案例的普及推广。要积极采取“好差评”等方式多渠道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形成良好的供需互动机制。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公众文化需求及反馈机制。立足实际,在服务项目、效能建设、制度建设、服务方式、数字化建设、线上线下服务等环节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力争到2022年底至少打造2个以上得到群众认可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亮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蚌埠市龙子湖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调度,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化自觉,大力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创新发展建设工作,按照任务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确保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显成效。
(二)完善投入机制。设立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机制。重点加强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经费保障到位。
(三)加强考核监督。规范运行已建立的考核评估体系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乡(街道)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乡(街道)有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之中,考核指标主要看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增量、亮点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乡(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效能建设力度,建立年度考核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基层文化阵地服务效能建设。
(四)强化舆论宣传。利用各类媒体对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氛围。结合龙子湖区地域特色文化,开展工作交流和区域文化联动,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附件
蚌埠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
任务分工及时间安排表
序号 |
创建任务 |
责任单位 |
时间进度 |
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强基提标工程 |
|||
1 |
区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8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8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5册以上;人均到馆0.4次以上。 |
区图书馆、区文化和旅游局 |
持续达标 |
2 |
李楼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场所全部实现独立设置。6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功能室设置等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
李楼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文化和旅游局、 |
2022年底前 全面达标 |
3 |
全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达到“七个一”标准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占比不低于行政村总量的40%。区政府保障资金投入到位。 |
李楼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文化和旅游局、 |
2022年底前 全面达标 |
4 |
龙子湖区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配有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能够正常开展服务。 |
区文化和旅游局 |
持续达标 |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质增效工程 |
|||
5 |
落实国家、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更新区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 |
区文化和旅游局 |
2022年3月 |
6 |
区公共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流动服务次数不低于40次,区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0场以上,流动展览8场以上。 |
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化和旅游局 |
持续达标 |
7 |
区级公共文化场馆结合实际拓展特色服务项目,推动免费开放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启动免费开放示范项目创建评选活动。 |
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文化和旅游局 |
持续达标 |
8 |
完善优化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
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图书馆、区文化馆 |
持续达标 |
9 |
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群众文艺精品创作,以省群星奖、省六一少儿调演、乡村春晚演出为平台,重点遴选、扶持、展示、推广一批高质量群众文艺精品。坚持办好“温馨蚌埠·欢乐珠城”、“我们的节日”、“千场文艺千村行”、广场舞展演等品牌文化活动。 |
李楼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文化馆、李楼乡文化站,区文化和旅游局 |
按时序开展 |
10 |
通过挖掘具有浓郁淮河文化的花鼓灯、泗州戏、卫调花鼓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组建特色文化团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展自办文化和特色文化创建活动。 |
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化馆 |
按时序开展 |
11 |
乡(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年举办综合性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单向性文化活动不少于8次。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切实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实现“年年有比赛、季季有讲座、月月有演出、天天有活动、人人能参与、户户能表现”。形成“一乡街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
李楼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文化和旅游局、 |
2022年底前 全面达标 |
12 |
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其中院线上映不足两年的国产新片比例不低于1/3)、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 |
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化馆、李楼乡人民政府 |
持续达标 |
13 |
根据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人群的特点与需求,设置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将务工人员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务工人员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 |
区文化馆 |
持续达标 |
14 |
蚌埠市文旅云平台与安徽省公共文化云平台完成对接。持续更新蚌埠市文旅云平台数字资源,将全区各级各类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确保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在云平台实现共建共享。 |
李楼乡人民政府、区文化馆、区图书馆 |
持续达标 |
15 |
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力度,优化区图书馆、文化馆网站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区公共文化场馆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地方特色资源库,确保到2022年底,建设不少于2个地方特色资源库。 |
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化和旅游局 |
2022年底前 全面达标 |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蹲苗培优工程 |
|||
16 |
乡(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有编制人员3名以上。所有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公共财政补贴的文化协管员。 |
区文化和旅游局 |
2022年6月底 |
17 |
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
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化馆 |
2022年底 |
18 |
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壮大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组织招募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到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挂职锻炼,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
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化和旅游局 |
持续达标 |
19 |
鼓励扶持壮大行政村(社区)业余文化团队发展,每个行政村(社区)培育有不少于3支业余文化团队,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要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团队。 |
李楼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
持续达标 |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程 |
|||
20 |
全面落实在第四批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已经出台的,包括《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精神,着力促进现有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转化。并在示范区创新发展过程中对各类规章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完善。 |
区文化和旅游局 |
持续达标 |
21 |
2022年底,打造出2个以上符合各自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亮点和品牌。 |
区文化和旅游局、李楼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
持续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