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03103X/202303-00063 信息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公民,其他
内容分类: 旅游规划 发布日期: 2024-03-29 13:46
发布机构: 龙子湖区文化和旅游局 成文日期: 2024-03-29
来源单位: 龙子湖区文化和旅游局 性: 有效
名  称: 龙子湖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文  号: 词: 龙子湖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龙子湖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发布日期:2024-03-29 13:46信息来源:龙子湖区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

   近年来,龙子湖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辖区内丰富的科教、自然资源优势,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文化旅游产业基本状况

  (一)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大明文化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约15亿元,依托俞园编制了百花谷小镇规划,园内主要道路及水塘已建设完成,各项配套设施正在紧张建设,已累计栽植香樟、桂花、紫薇、海棠、石楠、腊梅等名贵树种20万株、玫瑰花卉100万棵。预算投资2亿元的万绿生态园经过近10年的培育,已成为树木茂密、湖泊秀美、鸟语花香的绿水青山,相继被评为安徽省“森林旅游人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三联木艺包装基地一期项目生产经营保持良好进度,总投资1亿元的白玉精品市场运行良好,入驻商户300多家。

  此外,我区结合旧城改造,积极吸引文化产业项目。东方新天地韩国城、蚌埠东门町民俗文化街区等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运营,首家入驻东方新天地的星潮影院正式营业,成为继和平电影院之后的全区第二家电影院。蚌埠东门町民俗文化街区项目总投资达2亿元,占地面积逾3万多平米,可容纳企业300余户,已完成招商面积2.7万多平米,入驻商户207户,集聚了龙子湖区少年宫分校、新东方教育培训、神墨教育、豆荚教育、齐天大圣跆拳道、东方娃娃少儿美术、阿里巴巴歌舞厅、星光拉丁舞、筝艺坊、动感英语、宝子烧饼夹里脊、詹氏山核桃、大牌冒菜、重八火锅、老郑头火锅等具有民俗特色的商户135户,占比高达65%,涵盖了教育、体育、文化艺术、娱乐、特色美食等业态,成为市民购物、饮食、休闲、娱乐、青少年教育培训的重要场所。区龙子湖区全民健身中心、标准田径场、游泳馆等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结合市东新村改造,瑞泰城市广场风情街即将开工建设。利用蚌埠综合客运站改建的蚌埠市旅游集散中心已建成服务游客。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成为我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亮点、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对带动周边地区其他产业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了一定的成效。以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区政府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实施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等惠民工程。建成首家区级图书馆。总面积4200平方米,总馆现有藏书10.4万册,总馆在各乡、街道和农村、社区设有7个分馆和42个阅读点,藏书约8.49万册。图书馆拥有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能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借阅、归还方便快捷,馆内阅读环境舒适典雅。全区共享书屋和阅读点建成5家,拥有纸图书近万册,数字阅读机5台。

  (三)文化旅游市场有了一定的活力。经过多年的培育,全区文化旅游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全区登记文化旅游企业超过300家,其中规上、限上企业10家,星级农家乐5家,AA级景区1家,星级宾馆2家,2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3家企业入围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涵盖了旅游、旅游服务、电影放映、出版物零售、印刷、休闲娱乐、营业性演出服务和古玩玉器加工销售等,古玩玉器经营业在全市还占有一定的优势,除白玉精品市场已初具规模外,其他约有数千家从事玉器加工和仿古玉器制作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已形成从加工、销售、展示等较为完整的链条,市场、流通和技术人才等要素也相对齐全,玉雕工艺、仿古玉器加工在全国也有相当的知名度。

  二、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区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起步期。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在建的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周期性长,尚未形成经济增长点和影响力名片。目前全区在建的文化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大明文化园、俞园、万绿生态园和为数不多的农家乐,体量较大的大明文化园建设迟缓,因资金等问题现在停工;其他几个项目多以园林生态为主题,也处在建设期,还不具备全面接待游客的条件;一些农家乐受自身因素制约,季节性较强,没有持续接待游客的能力,更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是文化旅游资源短板无力补齐。前几年,我市区划调整幅度较大,原属龙子湖区的长淮卫镇交由经开区管理,加上多年前划出的龙子湖水面及周边区域、白石山、大学城周边区域,龙子湖区的旅游资源大幅减少。再加上城市东扩的影响,李楼乡的绝大部分区域已纳入高铁新区、湖东新城规划范围内,土地流转、山林权转让等受到了很大限制,餐饮、住宿建房受到严格控制,旅游业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短期内尚难以解决。我区仅有李楼乡一个乡,这个乡已承担了大明园、江南园林、万绿等项目,并保有一定数量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可用空间不足,在与文化旅游企业招商接洽的过程中,投资企业特别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均提出了较多用地保障事宜,受指标限制,一些项目难以落地。

  三是微小文旅企业创新不强,科技含量低,持续性差。纳入文化产业范围、正在运营的企业规模较小、结构也不合理,除近年来形成的包装材料、铅笔生产、玉器经营、电影放映等具有一定的规模外,其他文化企业多集中在小型印刷、书刊零售方面,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无产品和品牌优势,科技含量也不高。同时,一些提供娱乐服务的企业,多集中在舞厅、网吧等行业,消费层次很低。受大环境影响,星级酒店因经营困难,各项服务设施逐年老化,又无力更新,接待水平下滑,全区有3家酒店退出星级序列。

四是资金短缺成为困扰在建文化旅游项目的主要问题。文化旅游业投资回报期较长、回报率较低,需要持续注入大量的资金。全区现有的文化旅游企业多集中在民间资本,申请银行贷款困难重重,除大明文化园因成功在上股交上市或采取其他股权出让募集部分建设资金外,其他企业均是依靠自有资金投入,发展极其缓慢。从事文化娱乐、玉器经营、书报零售、旅游服务的企业经营规模更小、经营次层更低,更是难以在资金方面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只能依靠自身来筹集资金,但付出的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五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文化旅游行业冲击巨大。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文化旅游业已到了崩溃边缘,不少经营者面临失业的危险,相对实力较强的还在期待疫情过后的恢复性消费和爆发性增长,也有一部分在考虑转型发展其他行业。

  三、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促进人际间相互了解和交流、增长见识、健康身心、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文化旅游资源的长期保护,有利于促进技术和信息的流动,有利于促进城乡建设和拉动消费。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最具有成长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产业,更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为此,龙子湖区将继续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推进旅游业深度融合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借力区位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利用好龙子湖区交通、资源、人才优势,在李楼乡实施好八里岗村、贾庵村片区、汤和路南段片区规划,依托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和山水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打造具有近郊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高地。在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影院、教育培训、图书交易、歌舞娱乐、玉器加工与销售等文化服务业态。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做好保障服务。做到在政策上支持,对经综合评估,对全区未来发展有带动和影响的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将在土地、规划、建设、税收、运营管理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支持,释放政策效应,使投资者有信心做项目,用项目的良好运作,提升龙子湖区的形象和影响力;力争在设施上完善,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力做好路网建设、公共配套供给、旅游交通、旅游集散、标识引导、信息服务等设施建设,为文化旅游产业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精心在扶持上给力,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特别是项目涵养期、培育期的扶持,落实好国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尽可能地出台更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项目扶持政策和高管人员服务政策,全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三是顺应“旅游+”,推进融合发展。广泛吸纳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玉文化等因素,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文化、饮食、娱乐、教育、旅游商品、艺术演艺活动等文化旅游业态;整合玉器加工、创作、展示、销售资源,提升精品白玉市场经营品质,建好滨河玉器城,打造玉文化旅游品牌;顺应“旅游+”,推进旅游业与商业、农业、林业、体育、工业、健康等融合发展。深度融合“旅游+文化”,充分利用东接凤阳、明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重整大明文化产业园,结合中央区建设,深挖东西芦山生态资源,培育李楼乡村旅游商贸圈。

四是依托真山真水,发展生态休闲观光体验农业。整合山林、湖面、水库资源,在距离规划控制区较远的几个村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积聚旅游资源,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改变我区乡村旅游规模小、设施不配套、吸引力不强的现状,使我区的乡村旅游逐步发展壮大。

五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文化旅游业知名度。一方面支持各企业利用自身特色、节庆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帮助文化旅游企业编制产品推广计划,协调旅游网、旅行社等给予宣传,在宣传经费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定期编印文化旅游宣传手册,借助旅行社、星级宾馆等加大免费推介力度;加大旅游品牌创建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知名度;继续组织文化旅游企业参加各类推介活动,积累走出去的经验;加强管理,推进旅游企业开展诚信旅游、安全旅游和文明旅游,积聚旅游形象和品牌,力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我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内有更加响亮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