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03103X/202311-00029 信息分类: 劳动、人事、监察,其他,其他
内容分类: 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发布日期: 2023-10-10 15:18
发布机构: 龙子湖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成文日期: 2023-11-21
来源单位: 龙子湖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性: 有效
名  称: 蚌埠市2023年三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报告
文  号: 词: 就业失业

蚌埠市2023年三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23-10-10 15:18信息来源:龙子湖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量:

  

 

动态掌握全市就业形势,按照省人社厅要求,市人社局对全市10家人力资源市场、3A级人力资源公司、3个产业园区和100户企业招工及人员流动情况、10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开展“就业失业动态监测”。2023年三季度,全市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情况如下:

一、全市人力资源职业供求形势分析与研判

监测显示,三季度我市10家人力资源市场、3家人力资源公司在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和中介机构发布岗位招聘信息,岗位需求数为37920人,求职人数为29030人,求人倍率约为1.31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前期受到压抑的生产需求出现了反弹。通常情况下,经济运行恢复常态化运行后,都会出现反弹的情况。市场热度较上季度呈现回落态势,参会企业家(次)环比减少29.81%,同比增加38.57%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人员需求比重持续上升,对技术人员需求增大。为此我市出台引才政策,强化招才引智工作,多措并举缓解就业压力。

(一)从行业方面看

制造业仍是用工需求主体,制造业需求17984人,占总需求的47.43%,环比减少7.42%,同比增加40.4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需求人数占比8.25%,需求人数环比减少23.95%,同比增加42.92%

(二)从岗位技能需求情况看

求职人员中技能人才占比环比增加0.53个百分点。除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及无技术等级或职称外,其余各类技术等级求人倍率环比均有所下降。

(三)从学历情况看

本季度,企业用工需求虽以高中(职高、技校、中专)为主,但对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明显偏爱。表明我市招聘单位对文化程度的要求有所提升,求职人群低学历现象虽仍然存在,但占比正不断缩小,本季度高中及以下学历求职者所占比重环比减少0.54个百分点。

(四)从年龄结构看

本季度,需求主体和求职主体均是25-44岁人员,该年龄阶段占总需求比重的63.04%、总求职比重的66.53%45岁以下需求比重环比增加1.10个百分点,求职比重环比增加0.99个百分点,求人倍率达1.67

二、企业用工形势分析与研判

监测显示,为应付当前经济下行趋势,部分企业收缩用工规模,是企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合理反应。全市100家监测企业,实有员工39776人,计划招工人数2334人。普工仍是需求主体,普工计划招工2010人,占计划招工的86.12%。实际招工1542人,其中普工1358人,占实际招工的88.07%。缺工234人,普工缺工207人,占缺工总数的88.46%。流失人员数2062人。本期企业实际招工人数仍小于流失人数,因此各用人单位要更加重视,通过提高薪资待遇、提升人文关怀、合理晋升途径、人性化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人员的稳定性。

三、产业园区用工形势分析与研判

监测显示,三季度末我市3个产业园区发展稳中有进态势明显。园区内共有企业1045户,较上季度末增加3家企业,实有员工68734人,其中技能人才16103人,占员工总数的23.43%,专业技术人才5218人,占员工总数的7.59%。累计计划招聘员工10020人,累计实际招聘2428人,招聘成功率24.23%。目前缺工2571人,流失3566人。本期企业实际招工人数虽仍小于流失人数,但两者差值正不断减小,人员缺口问题有所好转,长此以往人员缺口问题或将得以解决。因此各用人单位要更加重视,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合理晋升途径、人性化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人员的稳定性。

为了促进人力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用工联动,统筹考虑企业用工需求与当地人力资源实际,优先引进本地区人力资源较为匹配、员工薪酬待遇恰当、员工劳动保障合理的项目。同时,健全区域性劳务对接机制,提升对接工作实效,拓展劳务协作领域,积极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多措并举谋求新发展。


蚌埠市二〇二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

供求状况分析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逐步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二、三季度延续恢复态势。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经济循环畅通,供求关系将逐步改善。

2023年第三季度,进入全市各类人力资源市场的单位共计3158家(次),累计需求各类人员37920人,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累计29030人,求人倍率约为1.31,求人倍率环比增加0.01,同比减少0.01(表1)。

1:供求总体人数

 

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求人倍率

环比

同比

本期有效数

37920

29030

1.31

0.01

-0.01

1:供求总体人数

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总体特点

(一)“招人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寻觅急需的合适人才不容易,服务员、生产操作工等一线普工短缺;同时,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缺乏,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变化,求职和就业难度加大。

(二)普通管理岗位高温不减

以行政办事员为代表的普通管理类岗位依然受求职者热捧,这类岗位近似“白领”,工作体面,尤其受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喜爱是初涉职场的不二首选。

(三)市场需求较上季度有所下滑

本季度除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个别行业需求有所增长外,其他行业用工需求较上季度均降幅明显,进入全市各类人力资源市场的企业减少1300余家(次)。由于去年基数较低,需求虽有所下降,但各产业仍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三、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

(一)分产业需求情况

本季度,第二产业占需求比重的48.98%,需求人数环比减少6.57%,同比增加35.04%;第三产业占需求比重的50.76%,需求人数环比减少12.31%,同比增加28.36%(表2、图3)。

2:产业需求人数

产业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环比(%)

同比(%)

第一产业

100

0.26

8.70

194.12

第二产业

18572

48.98

-6.57

35.04

第三产业

19248

50.76

-12.31

28.36

合计

37920

——

-9.54

31.75


2:各产业占比


3:按产业划分需求

(二)分行业需求情况

本季度,占比最高的五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图4),共占总需求的86.31%(较上季度略有减少),分别占总需求的47.43%14.85%10.44%8.25%5.34%,共计32728人。其中制造业需求人数环比减少7.42%,同比增加40.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需求人数环比减少11.85%,同比增加34.92%;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需求人数环比减少23.95%,同比增加42.92%(表3)。

3:行业需求人数

行业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环比%

同比%

农、林、牧、渔业

100

0.26

8.70

194.12

其中,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0

0.00

0.00

0.00

采矿业

0

0.00

0.00

0.00

其中,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0

0.00

0.00

0.00

制造业

17984

47.43

-7.42

40.43

其中,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1530

4.03

-4.97

65.05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74

1.78

-2.46

9.06

建筑业

1444

3.81

5.40

14.9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633

14.85

-11.85

34.9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90

2.87

-17.86

6.13

批发和零售业

3960

10.44

-6.89

20.95

住宿和餐饮业

902

2.38

-4.65

20.11

金融业

118

0.31

5.36

-27.16

房地产业

313

0.83

-1.57

-9.8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127

8.25

-23.95

42.9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

0.00

0.00

-100.0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6

0.25

-6.80

29.7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024

5.34

-12.11

16.66

教育

79

0.21

-18.56

102.56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46

0.39

-13.61

8.1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11

0.56

12.23

85.09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19

0.05

-13.64

18.75

国际组织

0

0.00

0.00

0.00

合计

37920

——

-9.54

31.75

4:分行业需求人数

(三)分经济类型需求情况

本季度,股份有限公司需求人数环比减少796人,同比增加976人;私营企业环比减少1019人,同比减少167人;有限责任公司需求人数环比减少875人,同比增加6076人;个体经营需求人数环比减少575人,同比增加1145人(表4)。

4:经济类型需求人数

经济类型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环比(%)

同比(%)

国有企业

276

0.77

2.60

30.19

集体企业

510

1.43

-11.61

26.55

股份合作企业

1092

3.06

15.80

187.37

联营企业

861

2.41

-17.69

80.50

有限责任公司

15716

43.99

-5.27

63.03

股份有限公司

3707

10.38

-17.68

35.74

私营企业

7145

20.00

-12.48

-2.28

其它企业

1569

4.39

-16.81

-7.65

港、澳、台投资企业

0

0.00

0.00

0.00

外商投资企业

0

0.00

0.00

0.00

个体经营

4850

13.58

-10.60

30.90

事业

2

0.01

-96.77

0.00

机关

0

0.00

0.00

-100.00

其他

2192

5.78

-10.64

-0.23

(四)分职业类别供求情况

1.分职业类别需求情况

本季度,需求人数排名前两位的行业共占总需求的71.27%,分别是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占岗位需求比重的48.86%22.42%,共计27027人。具体来看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需求人数为18527人,环比减少656人,同比增加3983人,求人倍率为1.51,环比减少0.04;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需求人数为8500人,环比减少1498人,同比增加1829人,求人倍率为1.25,环比减少0.03(表5)。

5:按职业分组的需求情况

职业类别

需求人数

需求比重%

环比%

同比%

求人倍率

单位负责人

283

0.75

-8.12

80.25

1.88

专业技术人员

1069

2.82

4.39

123.64

2.08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6622

17.46

-8.99

45.25

0.93

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

8500

22.42

-14.98

27.42

1.25

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

128

0.34

-84.76

64.10

1.45

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18527

48.86

-3.42

27.39

1.51

其他

2791

7.36

-15.17

21.61

1.34

无要求

——

——

——

——

——

合计

37920

——

-9.54

31.75

——

5:按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2.分职业类别求职情况

本季度,求职人数排名前两位的行业共占总求职的65.16%,分别是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图6),占岗位求职比重的41.12%24.04%,共计18916人。具体来看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求职人数为11937人,环比增加42人,同比增加3527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求职人数为6979人,环比减少1225人,同比增加1766人,求人倍率为0.93,环比增加0.06(表6)。

6:按职业分组的求职情况

职业类别

求职人数

求职比重%

环比%

同比%

求人倍率

单位负责人

145

0.50

0.00

49.48

1.88

专业技术人员

493

1.70

-34.79

74.20

2.08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6979

24.04

-14.93

33.88

0.93

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

6654

22.92

-12.42

51.36

1.25

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

86

0.30

-84.67

14.67

1.45

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11937

41.12

0.35

37.52

1.51

其他

2026

6.98

-5.64

9.63

1.34

无要求

710

2.45

-32.83

-42.42

——

合计

29030

——

-10.30

33.01

——


6:按职业分组的求职人数

(五)分年龄供求情况

1.分年龄需求情况

本季度,需求主体是25-44岁人员(图7),共占需求比重的63.04%45岁以上需求人数环比减少289人,同比增加139人,求人倍率为0.61,环比增加0.01;无要求需求人数环比减少1105人,同比增加2379人(表7)。

7:按年龄分组的需求情况

年龄

需求人数

需求比重(%)

环比(%)

同比(%)

求人倍率

16-24

5169

13.63

-3.56

35.92

1.91

25-34

14432

38.06

-9.12

25.57

2.08

35-44

9471

24.98

-9.26

32.35

1.03

45岁以上

2617

6.90

-9.94

5.61

0.61

无要求

6231

16.43

-15.06

61.76

——

合计

37920

——

-9.54

31.75

1.31


7:按年龄分组的需求人数

2.分年龄求职情况

本季度,求职主体是25-44岁人员(图8),共占求职比重的66.53%16-24岁求职人数环比减少6.49%,同比增加31.31%,求人倍率为1.91,环比增加0.0445岁以上求职人数环比减少14.00%,同比增加58.30%(表8)。

8:按年龄分组的求职情况

年龄

求职人数

求职比重(%)

环比(%)

同比(%)

求人倍率

16-24

3057

10.53

-6.49

31.31

1.91

25-34

7750

26.70

-5.79

19.10

2.08

35-44

11565

39.84

-11.89

31.66

1.03

45岁以上

6658

22.93

-14.00

58.30

0.61

无要求

——

——

——

——

——

合计

29030

——

-10.30

33.01

1.31


8:按年龄分组的求职人数

(六)分文化程度供求情况

1.分文化程度需求情况

本季度,企业用工需求虽以高中(职高、技校、中专)为主(图9),但对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明显偏爱。大专及以上学历需求比重环比增加0.54个百分点,同比增加1.15个百分点,求人倍率达1.78。反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需求日渐饱和,求人倍率仅分别为0.871.25(表9)。

9:按文化程度分组的需求情况

文化程度

需求人数

需求比重%

环比%

同比%

求人倍率

初中及以下

3669

9.68

-31.66

-14.89

0.87

高中

18788

49.55

-3.94

42.58

1.25

其中:职高、技校、中专

3036

16.16

-9.54

31.26

1.38

大专

7488

19.75

-6.01

33.57

1.63

大学

3496

9.22

-11.40

45.79

2.34

硕士以上

45

0.12

-11.76

25.00

1.37

无要求

4434

11.69

-11.81

36.26

——

合计

37920

——

-9.54

31.75

——


9:按文化程度分组的需求人数

2.分文化程度求职情况

本季度,求职人员以高中(职高、技校、中专)为主(图10),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求职者占比分别为17.69%59.22%,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求职比重为23.09%(表10)。求职人群低学历现象虽仍然存在,但占比正不断缩小,本季度高中及以下学历求职者所占比重环比减少1.56个百分点。

10:按文化程度分组的求职情况

文化程度

求职人数

求职比重%

环比%

同比%

求人倍率

初中及以下

5134

17.69

-16.55

2.27

0.87

高中

17193

59.22

-10.66

36.25

1.25

其中:职高、技校、中专

2504

14.56

-3.69

54.00

1.38

大专

5068

17.46

-1.32

58.38

1.63

大学

1598

5.50

-9.82

65.94

2.34

硕士以上

37

0.13

-37.29

60.87

1.37

无要求

——

——

——

——

——

合计

29030

——

-10.30

33.01

——


10:按文化程度分组的求职人数

(七)分技术等级供求情况

1.分技术等级需求情况

三季度,需求比重最高的是无要求人员,占比66.38%,需求人数环比减少9.96%,同比增加46.78%;其次是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需求比重分别为15.73%12.11%;其余技术等级占比较少,需求比重共计5.77%(表11)。

11:按技术等级分组的需求情况

技术等级

需求人数

需求比重(%)

环比(%)

同比(%)

求人倍率

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

5966

15.73

-10.70

-1.70

3.06

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

972

2.56

-10.50

-2.61

3.19

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

154

0.41

-14.92

-3.14

2.47

职业资格二级(技师)

30

0.08

-3.23

15.38

1.64

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15

0.04

25.00

87.50

2.23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4594

12.11

-7.44

21.76

3.00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999

2.63

0.91

70.77

5.35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9

0.05

-5.00

26.67

2.13

无技术等级或职称

——

——

——

——

——

无要求

25171

66.38

-9.96

46.78

——

合计

37920

——

-9.54

31.75

——


11:按技术等级分组的需求人数

2.分技术等级求职情况

求职比重最高的是无技术等级或职称人员,占比80.43%,求职人数环比减少10.89%,同比增加39.72%;其次是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职比重分别为9.39%7.42%;其余技术等级占比较少,求职比重共计2.76%(表12)。求职人员中技能人才占比环比增加0.53个百分点。除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及无技术等级或职称外,其余各类技术等级求人倍率环比均有所下降。

12:按技术等级分组的求职情况

技术等级

求职人数

求职比重(%)

环比(%)

同比(%)

求人倍率

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

2726

9.39

-9.10

6.57

3.06

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

418

1.44

-6.07

-5.64

3.19

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

96

0.33

-25.58

18.52

2.47

职业资格二级(技师)

39

0.13

11.43

225.00

1.64

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11

0.04

22.22

57.14

2.23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2154

7.42

-10.03

8.79

3.00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223

0.77

61.59

696.43

5.35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5

0.05

7.14

150.00

2.13

无技术等级或职称

23348

80.43

-10.89

39.72

0.87

无要求

——

——

——

——

——

合计

29030

——

-10.30

33.01

——


12:按技术等级分组的求职人数

(八)分类别求职情况

从求职人员构成情况上看,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比较上季度上升最多,环比增加1.17个百分点;外地户籍求职人员占比较上季度下降最多,环比减少0.40个百分点。


13: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情况


四、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职业排行

(一)需求大于求职排行

本季度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远大于求职人数的前三个职业分别是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和保洁员,缺口数分别为513454402人,求人倍率分别为2.032.352.19(表13)。

13: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二十个职业(职业细类)

序号

职业名称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缺口数

求人倍率

1

营销员

1010

497

513

2.03

2

餐厅服务员

791

337

454

2.35

3

保洁员

741

339

402

2.19

4

化工单元操作工

733

362

371

2.02

5

电机制造工

690

383

307

1.80

6

养老护理员

609

331

278

1.84

7

装卸搬运工

513

265

248

1.94

8

物业管理师

544

310

234

1.75

9

电工

439

248

191

1.77

10

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

399

219

180

1.82

11

缝纫工

383

204

179

1.88

12

机械设计工程技术人员

328

154

174

2.13

13

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

308

142

166

2.17

14

保育师

390

234

156

1.67

15

质量管理工程技术人员

246

115

131

2.14

16

会计专业人员

224

112

112

2.00

17

质检员

266

157

109

1.69

18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276

173

103

1.60

19

其他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261

162

99

1.61

20

机修钳工

184

92

92

2.00

(二)需求小于求职排行

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远小于求职人数的前三个职业分别是行政办事员、保安员和仓储管理员(表14)。

14: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二十个职业(职业细类)

序号

职业名称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缺口数

求人倍率

1

行政办事员

621

1085

464

0.57

2

保安员

458

843

385

0.54

3

仓储管理员

471

845

374

0.56

4

收银员

652

1025

373

0.64

5

包装工

466

818

352

0.57

6

政务服务办事员

392

725

333

0.54

7

商品营业员

424

754

330

0.56

8

银行综合柜员

366

674

308

0.54

9

道路货运汽车驾驶员

328

615

287

0.53

10

快递员

322

594

272

0.54

11

金融产品销售专业人员

409

680

271

0.60

12

保卫管理员

389

648

259

0.60

13

小学教师

253

435

182

0.58

14

餐厅服务员

168

326

158

0.52

15

房地产经纪人

188

338

150

0.56

16

客运车辆驾驶员

157

305

148

0.51

17

租赁业务员

223

362

139

0.62

18

物业管理师

149

275

126

0.54

19

机修钳工

157

274

117

0.57

20

电机制造工

180

282

102

0.64

五、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与展望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随着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有望持续恢复向好。但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持续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需要继续努力。7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轨道,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服务业持续向好发展,中国经济将保持现恢复向好的总体态势。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有望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释放内需潜力,支撑经济平稳增长。预计随着居民收入的改善,叠加政策支持和消费意愿的回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增强。

(二)问题与建议

1.人力资源需求空间持续扩张

随着国家持续颁发多部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社会经济和产业加快复苏,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疫情后时代服务业有望率先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且服务业用工需求通常快于劳动力供给,短期内导致劳动供需缺口扩大,将催生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市场需求增加。从长期来看,在疫情逐渐稳定和国家促进就业政策助推下,全国劳动参与率将不断提升,劳动力供给端逐步恢复,伴随劳动力数量增长与劳动人群教育程度提高带来就业需求不断升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驱动对人力资源服务需求进一步增长。在劳动力供需两端双重推动下,未来全国人力资源服务需求规模将持续上涨。

2.灵活用工市场将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逐渐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由于第三产业从业岗位通常具有人口流动性强、劳动密集、需求能力差异大、季节性等特征,产业结构转型下结构性失业突显,将推动灵活用工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增长。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红利减退,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长,降本增效成为企业选择灵活用工的重要因素。此外,当前劳动力年龄结构改变,年轻群体成为就业市场主力军,其灵活的就业观推动求职观念变迁,社会对灵活就业接受度有所提高,且伴随着弹性工作文化兴起,求职者为获得弹性工作时间而选择灵活就业,进一步助力灵活用工加速渗透。在产业结构转型、人口红利消失以及劳动力年龄结构改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将持续推动灵活用工市场需求增长,未来全国灵活用工规模将迎来快速增长,市场渗透率有望继续提升。


蚌埠市三季度企业用工监测分析报告

 

为保持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的持续性和年度数据的可比性,优化样本结构,增强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我市根据《关于做好2023年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样本调整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2022年底集中统一开展样本增加和调整工作。依照优先增加依法参保、用工稳定的小微企业,清理僵尸企业、关停破产企业等无效样本的原则。现已将2022年原定的70家监测企业调整为新的100家监测企业。由于我市本次调整幅度大,故本季度各项数据与同期相比变化过大,各项数据的变化情况无法反应市场真实变化情况,统计意义较低。

一、监测企业人员总体情况

三季度末,我市100家监测企业实有员工39776人,较上季度减少520人,环比减少1.29%(表1)。其中普工19676人,占员工总数的49.47%,技工10260人,占员工总数的25.79%,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9840人,占员工总数的24.74%(图1),员工结构逐渐偏重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

1:企业员工分布情况表

调查期

园区内企业总数

企业本季度末员工总数

普工

占比
%

技工

占比
%

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

占比
%

2023年第三季度

100

39776

19676

49.47

10260

25.79

9840

24.74

2023年第二季度

100

40296

20071

49.81

10370

25.73

9855

24.46


1:企业员工分布情况

二、监测企业人员招工情况

(一)总体招工情况

本季度需求人员中普工虽仍是需求主体但环比有所下降,占总人数的86.12%,共需2010人,环比减少2.24%,同比增加13.37%;技工占总人数的6.98%,共需163人,环比减少25.91%,同比增加63.00%;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6.90%,共需161人,环比减少30.30%,同比减少51.65%。普工目前仍是企业用工主体,对企业仍是刚性需求。

2:企业招工情况表

2023年

第三季度

计划招工人数

占比(%)

环比(%)

同比(%)

实际招工人数

占比(%)

环比(%)

同比(%)

普工

2010

86.12

-2.24

13.37

1358

88.07

1.95

16.57

技工

163

6.98

-25.91

63.00

82

5.32

-21.15

78.26

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161

6.90

-30.30

-51.65

102

6.61

-34.19

-62.91

合计

2334

——

-6.90

5.80

1542

——

-3.08

3.77


2:本季计划和实际招工


3:季度计划和实际招工图

(二)分行业招工情况

三季度末,我市100家监测企业共涵盖10个重点监测行业大类,34个重点监测行业子类,累计实际招工人数为1542人。其中实际招工人数最多的行业大类是制造业共54家企业,共计招工608人,占招用员工总数的39.43%;批发和零售业共12家企业,共计招工326人,占招用员工总数的21.1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共3家企业,共计招工244人,占招用员工总数的15.82%,三者合计共占实际招工人员总数的76.39%(表3)。目前,我市用工主体仍然是制造业,第三产业发展有待提升,我市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2023年第三季度

企业数

实际招工人数

占比(%)

制造业

54

608

39.43

批发和零售业

12

326

21.14

交通运输邮政和仓储业

7

15

0.97

建筑业

6

7

0.45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

49

3.18

住宿和餐饮业

4

54

3.50

金融业

3

211

13.6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

25

1.6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

244

15.8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

3

0.19

总计

100

1542

——

3分行业实际招工情况表


4行业实际招工情况

三、监测企业人员缺工情况

三季度,监测企业缺工234人,环比减少24.03%,同比减少18.18%,所缺岗位以普工为主(表4)。目前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企业寻觅急需的合适人才不容易,一线普工短缺(图5);另一方面,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缺乏,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变化,求职和就业难度加大。

4:企业缺工情况表

2023年第三季度

缺工人数

占比(%)

环比(%)

同比(%)

普工

207

88.46

-20.08

-14.46

技工

15

6.41

-42.31

-28.57

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12

5.13

-47.83

-47.83

总计

234

——

-24.03

-18.18


5:缺工情况分布图

四、监测企业人员流失情况

三季度,100家监测企业流失人员2062人,较上季度增加221人,较去年同期增加638人。普工仍为流失人员主体,流失1753人,占流失人员总数的85.01%。三季度我市普工、技工及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流失人员数均有所增加(表5)。

5:企业流失人员情况表

2023年第三季度

流失人员数(人)

占比(%)

环比(%)

同比(%)

普工

1753

85.01

11.66

53.91

技工

192

9.31

14.29

38.13

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117

5.67

13.59

-19.86

合计

2062

——

12.00

44.80

综上所述,三季度我市100家监测企业计划招聘员工2334人,实际招聘1542人,招聘成功率为66.07%(图6),较上季度提高了2.60个百分点。本期企业实际招工人数仍小于流失人数,因此各用人单位要更加重视,通过提高薪资待遇、提升人文关怀、合理晋升途径、人性化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人员的稳定性。


6:人员变动情况图

五、总结与建议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随着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有望持续恢复向好。但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持续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需要继续努力。7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轨道,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服务业持续向好发展,中国经济将保持现恢复向好的总体态势。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有望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释放内需潜力,支撑经济平稳增长。预计随着居民收入的改善,叠加政策支持和消费意愿的回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增强。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将重点放在稳增长上,更加重视推进内部改革和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二是深入市场调研,推动供求平衡。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政府应深入调研、分析研判、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创造更加优越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应洞悉政策、紧跟实事、开拓创新、深挖潜能,开发更多匹配的就业岗位;求职者应提升自我、审时度势,随时迎接挑战,做好就业准备。三是密切关注我市四大产业集群发展人才需要,分产业、分行业、分专业组织重点企业,赴各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专项引才活动,实现企业按需“点单”,提升人才招引针对性和匹配度。通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推动全市新兴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提高、聚集集约发展,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蚌埠市三季度产业园区用工监测分析报告

 

一、园区人员总体情况

三季度末我市3个产业园区发展稳中向好,园区内共有企业1045户,较上季度末增加3家企业,园区用工总人数为68734人,较上季度末增加334人,园区规模无明显变化(表1)。其中,技能人才16103人,占员工总数的23.43%,较上季度减少0.10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才5218人,占员工总数的7.59%,员工结构发展稳中有进。自疫情以来,用人单位正逐渐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并积极采取措施求得稳定发展。

1:产业园区人员总体情况

调查期

园区内企业总数

园区企业员工总数

园区技能人才数量

园区专业技术人才数量

技能人才总数

其中: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数量

2023年第三季度

1045

68734

16103

4204

5218

2023年第二季度

1042

68400

16093

4193

5210

二、园区人员招工情况

三季度,累计计划招聘员工10020人,环比减少9.01%,同比减少29.43%;累计实际招聘2428人,环比减少5.34%,同比减少26.93%(表2)。从数据上看,本季度园区招工人数79月较少、8月最多(图1),本季度园区总体用工需求较上季度有所下降(图2),呈现季节性变化。

2:产业园区招工情况

园区企业员工总数

园区累计计划招工人数

占比(%)

环比(%)

同比(%)

园区累计实际招工人数

占比(%)

环比(%)

同比(%)

68734

10020

14.58

-9.01

-29.43

2428

3.53

-5.34

-26.93


1:本季实际招工图


2:累计计划招工情况图

三、园区人员缺工情况

三季度,园区缺工2571人,环比减少3.35%,同比减少26.92%,所缺岗位仍以普工为主(表3)。目前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企业寻觅急需的合适人才不容易,一线普工短缺(图3);另一方面,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缺乏,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变化,求职和就业难度加大。

3:产业园区工情况

园区企业员工总数

园区企业缺工人数

占比(%)

环比(%)

同比(%)

所缺员工岗位分布

普工

技工

技术和管理

68734

2571

3.74

-3.35

-26.92

2148

293

130


3:缺工情况分布图

四、园区人员流失情况

三季度,园区内流失员工数3566人,占园区内实有员工数的5.19%,环比减少12.04%,同比减少38.60%(表4)。今年企业用工稳定性正在稳中向好的发展,流失人数目前对产业园区发展不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4:产业园区流失人员情况

实有员工数(人)

流失人员数(人)

占比(%)

环比(%)

同比(%)

68734

3566

5.19

-12.04

-38.60

综上所述,三季度我市三个产业园区计划招聘员工10020人,实际招聘2428人,招聘成功率为24.23%(图4)。本期企业实际招工人数虽仍小于流失人数,但两者差值正不断减小,人员缺口问题有所好转,长此以往人员缺口问题或将得以解决。因此各用人单位要更加重视,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合理晋升途径、人性化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人员的稳定性。


4:人员变动情况图

五、总结与建议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随着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有望持续恢复向好。但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持续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需要继续努力。7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轨道,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服务业持续向好发展,中国经济将保持现恢复向好的总体态势。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有望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释放内需潜力,支撑经济平稳增长。预计随着居民收入的改善,叠加政策支持和消费意愿的回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增强。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将重点放在稳增长上,更加重视推进内部改革和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二是深入市场调研,推动供求平衡。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政府应深入调研、分析研判、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创造更加优越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应洞悉政策、紧跟实事、开拓创新、深挖潜能,开发更多匹配的就业岗位;求职者应提升自我、审时度势,随时迎接挑战,做好就业准备。三是密切关注我市四大产业集群发展人才需要,分产业、分行业、分专业组织重点企业,赴各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专项引才活动,实现企业按需“点单”,提升人才招引针对性和匹配度。通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推动全市新兴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提高、聚集集约发展,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失业动态监测

一、监测企业基本概况

    本季度失业动态监测企业100其中国有企业19家,占19%有限责任公司36家,占36%股份有限公司16家,占16%私营企业7家,占7%其他企业5家,占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4家,占4%外资企业4家,占4%股份合作企业3家,占3%中外合作经营企业2家,占2%集体企业、联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44%

按行业分为十二大类:其中制造业53家,占53%批发和零售业12家,占1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家,占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家,占7 %住宿和餐饮业4家,占4%建筑业7家,占7%金融业3家,占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家,占3%;房地产业1家,占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家,占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家,占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家,占2%。

二、岗位职工总数增减变化情况

监测显示:本季度我市100户监测企业岗位职工总数有减无增。从月度情况来看7月份减少255人,幅为0.68%;8月份减少159人,减幅为0.42%;9月份减少273人,幅为0.73%。由于本年度企业总数由70户增加到100户与去年同期33593人相比变化较大增加3569人,同比增加10.62%。

2023季度岗位人数变化明细表

调查期

企业总数

建档期总岗位数

调查期总岗位数

岗位

变化

总数

岗位增加总数

岗位减少总数

岗位变化数量占比

(%)

1

20237

100

37849

37594

-255

577

832

-0.68%

2

20238

100

37594

37435

-159

407

566

-0.42%

3

20239

100

37435

37162

-273

557

830

-0.73%



       三、按行业分类岗位职工总数变化情况

从行业分类来看,本季度十二行业岗位职工总数为37162人,与上期37849人相比,减少687人,幅为1.82%。职工总数减少的有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减幅分别为1.67%、2.97%、0.29%、3.59%1.46%0.52%2.50%3.70%7.57%详见图表: 

                按行业分类岗位职工总数变化明细表

行业

企业

总数

建档期总岗位数

调查期新招员工数

岗位减

少数

岗位变化

总数

调查期总岗位数

岗位变化数量占比(%

 

制造业

53

18523

572

881

-309

18214

-1.67%

批发和零售业

12

5826

355

528

-173

5653

-2.9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4

1701

45

50

-5

1696

-0.2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

3764

14

149

-135

3629

-3.59%

住宿和餐饮业

4

683

52

62

-10

673

-1.46%

建筑业

7

4197

7

29

-22

4175

-0.52%

金融业

3

1329

210

209

1

1330

0.0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

227

3

3

0

227

0.00%

房地产业

1

160

3

7

-4

156

-2.5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

773

31

20

11

784

1.4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

243

8

17

-9

234

-3.70%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

423

241

273

-32

391

-7.57%

合计

100

37849

1541

2228

-687

37162

-1.82%

 

四、岗位职工人数变化情况

   从变化原因分析,本季度100户监测企业新增岗位人数1541人,减少岗位人数2228人,岗位总数减少687人,幅为1.82%。其岗位人数减少主要原因: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60.27%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126456.73%双方协调解除劳动合同38617.32%、劳动合同终止57225.67%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为主要原因。详见图表:

岗位增减变化原因情况表

 

行业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人数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终止

 

制造业

1

654

48

178

 

批发和零售业

2

466

4

5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0

26

17

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

15

96

38

 

住宿和餐饮业

3

53

0

6

 

建筑业

0

23

0

6

 

金融业

0

3

203

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

3

0

0

 

房地产业

0

0

0

7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

11

0

9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0

0

17

0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0

10

1

262

 

 

合计

 

6

1264

386

572

 

 

 

五、劳务派遣人员岗位变化情况

从劳务派遣人数来看:本季度监测企业劳务派遣岗位总有减无增,从月度来看7月减少250人,减幅为11.28%8月减少150人,减幅为7.63%9月减少73人,减幅为4.02%从季度总体来看,本季度末劳务派遣岗位人数为1744人,环比减少473人,21.34%

劳务派遣人员岗位增减变化情况表

序号

调查期

企业总数

建档期期末劳务派遣人数

调查期末劳务派遣人数

岗位变化总数

调查期新增劳务派遣人数

调查期减少劳务派遣人数

岗位变化数量占比(%)

 

1

20237

100

2217

1967

-250

34

284

-11.28%

 

2

20238

100

1967

1817

-150

47

197

-7.63%

 

3

20239

100

1817

1744

-73

7

80

-4.02%

 

 

六、岗位职工人数增减变化趋势

本年度企业户数70户增加到100户,本季度末监测企业岗位职工总数37162人与去年同期33593相比变化较大增加3569人,同比增加10.62%。

20229月至20239月职工总岗位数变化趋势情况表

调查期

企业总数

建档期

总岗位数

调查期

总岗位数

岗位

变化总数

岗位变化

数量占比(%)

2022年9月

70

33830

33593

-237

-0.71%

2022年10月

70

33593

33742

149

0.44%

2022年11月

70

33742

33605

-137

-0.41%

2022年12月

70

33605

33603

-2

-0.01%

2023年1月

100

39047

38239

-808

-2.11%

2023年2月

100

38239

38177

-62

-0.16%

2023年3月

100

38177

38348

171

0.45%

2023年4月

100

38348

38171

-177

-0.46%

2023年5月

100

38171

37943

-228

-0.60%

2023年6月

100

37943

37849

-94

-0.25%

2023年7月

100

37849

37594

-255

-0.68%

2023年8月

100

37594

37435

-159

-0.42%

2023年9月

100

37435

37162

-273

-0.73%

 


 

 

 

 

 

 

 

 

农村劳动力转移监测

 

一、监测村劳动力总体情况

截至季度末,10个行政村总人口数为27042人,劳动力总数为15585人,占监测村总人口数的57.63%。本期新外出就业人数282人,去年三季度新外出就业人数194人,同比增加45.36%,上一季度新外出就业人数290人,环比减少了2.76%。本期新返乡人数297,去年二季度新返乡223人同比增加33.18%上一季度新返乡人数320人,环比减少7.18%。期末实有外出就业人数6562人,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42.10%,占总人口数的24.27%。本地非农就业121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82%其中在企业就业人数646人,占非农就业人数的53.0%,自主创业人数203人,占非农就业人数的16.65%。

二、监测村劳动力返乡和外出流向分布

从外出流向看,本期新外出就业282人,上一季度新外出就业人数290人,本期比上期环比下降了2.76%,比去年同期同比增加了45.36%,其中,省外就业人数为199人,占新外出就业总数的 70.57%。省外就业的人员中,去往长江三角地区91人,珠三角地区67人,京津地区4人,省外其他地区37人,长三角地区仍是外出的主要流出地;省内外出就业人数83人,占新外出就业总数的29.43%;期末实有外出就业人数逐月减少,但减幅较小。根据表格可以看出省外转移就业净增人数是11人,省内转移就业净增人数是负数,省内返乡人数大多数情况下多于省内就业人数。  


日期

本期内新外出就业人数

 

 

本期内新返乡人数

 

 

省外转移就业净增人数

省内转移就业净增人数

其中新外出省外就业人数

其中新外出省内就业人数

其中从省外返乡人数

其中从省内返乡人数

2023-7

108

73

35

88

54

34

19

1

2023-8

101

75

26

75

47

28

28

-2

2023-9

73

51

22

134

87

47

-36

-25

2023年3季度

282

199

83

297

188

109

11

-26

 

(二)从返乡结构看,3季度新返乡人数297人,从省外返乡188人,占返乡总人数的63.3%,2季度新返乡320人,本期比上期环比增减少了7.18%。今年2季度和3季度新外出和新返乡人数几乎持平,变动不大。

 

 

 


 

 

 三、本地非农就业情况

本地非农就业121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82%其中在企业就业人数646人,占非农就业人数的53.0%,自主创业人数203人,占非农就业人数的16.65%。依据数据可见各项数据浮动较小,本地非农就业情况一直维持稳定

 

调查期

报告期末本地非农就业人数

在企业就业人数

占非农就业人数比例%

自主创业人数

占非农就业人数比例%

20237

1215

644

53.00

209

17.20

20238

1216

647

53.21

209

17.18

20239

1219

646

53.00

203

16.65

 

截至报告期末,10个监测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格局相对稳定,本季度农村劳动力流向依然是省外。在人员变动上,三季度与二季度返乡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人数几乎持平。